问题 单项选择题

有人也许认为,只要不妨害所要表达的义理,材料的细节有点出入是无所谓的。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即使细节的出入对于全部论证不发生直接影响,也会使人对于材料的全部可靠性发生怀疑,以至伤害了论证的说服力。有时看来是无关大体的细节上的马虎,却会造成关键问题上的错误,那当然更是要警惕的。把细节弄清楚或者作适当的交代,是可能的,对于可以做到的事不去做,这是一种懒散的作风,和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严肃认真的作风是不相容的。
这段文字的论点是( )

A.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是严肃认真的作风

B.要警惕无关大体的细节上的马虎

C.考据就是要材料完全准确

D.对于可能做到的事不去做,是一种懒散的作风

答案

参考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讲,论证的材料不能马虎选择,要完全正确,要不然可能会造成关键性的错误。

综合题

宪政建设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和保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其中对美国国会的介绍最为详细。与议会思想率先传入形成反差的是,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识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至上”、“制宪”、“违宪”等内容的法律化、制度化、神圣化,在专制政体板结的时代很难传播。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1911 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

材料四:“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人对宪法了解相对落后的原因。(从材料中概括)(4分)

(2)如何理解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3分)

(3)图一中1912年成立的临时参议院为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颁布了什么文件?(2分) 结合图一、图二说明当时中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什么?(1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即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的成就有哪些?(6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