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唐代高宗年间,甲于深夜潜入乙家行窃,被乙发现,后甲将其打晕后逃走,第四日乙不治身亡,对于此案,下列哪一判断能够成立?()

A.甲杀人的行为构成"斗杀"

B.甲杀人的行为构成"误杀"

C.对于乙的死亡,应适用保辜制度确定甲的刑事责任

D.如官府通缉之后,甲迫不得已而投案,则构成"自首"

答案

参考答案:C

解析:关于杀人的犯罪行为,唐律依据犯罪人主观意图将其区分为"六杀",即所谓的"谋杀"、"故杀"、"斗杀"、"误杀"、"过失杀"、"戏杀"。"故杀"指事先虽无预谋,但情急杀人时已有杀人的意念,"非因斗争,无事(指斗争事)而杀,是名故杀";"斗杀"指在斗殴中出于激愤失手将人杀死,"斗殴者,原无杀心,因相斗殴而杀人者";"误杀"指由于种种原因错置了杀人对象。因此,甲的行为构成故杀。故AB项错误。唐律中的保辜制度,指对伤人罪的伤害后果没有立即显露出来的,规定加害方在一定期限内对被害方伤情变化负责的一项特别制度。《唐律》规定:"手足殴伤人限十日,以他物殴伤人者二十日,以刃及汤火伤入者三十日,折跌肢体及破骨者五十日。"在限定的时间内受伤者死去,伤人者承担杀人的刑责;在限定的时间外死去或者限内因他故死亡者,伤人者只承担伤人的刑事责任。故C项正确。唐代以犯罪未被举发而能到官府交代罪行的,叫做"自首","诸犯罪未发而自发者,原其罪"。但犯罪被揭发或被官府查知逃亡后,再回来投案的,唐代称为"自新"。显然,本题目中甲的行为属于自新而非自首。故D项错误。

单项选择题 A3/A4型题
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