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垂拱元年,武则天下《求贤制》:“其有文可以经邦国,武可以定边疆,蕴梁栋之宏才,堪将相之重任,无隔士庶,具以名闻!”同年五月,又“制内外九品以上及百姓,成令自举”。显庆四年,她和高宗“亲策试举人者,凡九百人”。“裁初元年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数日方了。殿前试人自此始。”有学者统计,从高宗委政于武后算起,至武后卒年为止,录取进士为1157人,此数为高祖进士的44.5倍、太宗选士的5.6倍。当时应试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场面之美轮美奂、试题之丰富多彩、入仕授勋之荣耀光彩,确为我国文化史上“最盛大之节目”。同时,把以前每次1~2科,增加到7~8科。

——摘自《武则天的改制及其评价》

材料二 “太后(武则天)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迭,因循日久,浸已成风。”

——[唐]沈既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科举制改革的特点。(9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科举制改革的作用。(6分)

答案

(1)特点:唐代改革科举制强调贤能治国,唯才是举;多种途径方式选拔人才;录取人数和考试科目增加。(9分)

(2)作用:扩大了入仕做官的途径;促进了文学教育发展;有利于发掘人才;提高了整个官吏集团的文化素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题目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其有文可以经邦国,武可以定边疆,蕴梁栋之宏才,堪将相之重任,无隔士庶,具以名闻!”“应试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场面之美轮美奂、试题之丰富多彩、入仕授勋之荣耀光彩”“把以前每次1~2科,增加到7~8科。”中可以概括归纳出唐代科举制改革的特点。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两段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科举制扩大了入仕做官的途径;促进了文学教育发展;有利于发掘人才;提高了整个官吏集团的文化素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解答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海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中外历史的发展进程表明:“海权握,国则兴;海权无,国则衰”。

材料一: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财富的增长与国家海权而非陆权的扩张是同步上升的。这是因为,海洋是地球的“血脉”,因而也是将国家力量投送到世界各地并将世界财富送返资本母国的最快捷的载体。于是,控制大海就成了控制世界财富的关键。

——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

材料二:长江深入中国内地,而且很大的轮船从海上可直接沿长江的主要河段上溯而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也依靠长江与外界便捷地来往。……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

——马汉《海权论》(1890年出版)

材料三:1875年清廷发布上谕,称“海防关系紧要,既为目前当务之急,又属国家久远之图”,正式决定创办近代海军,任命李鸿章、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宜。清政府先后向英法两国订购军舰,并在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自造军舰。1876年起陆续派遣学生分赴英、法等国学习海军,又在沿海一带陆续开设海军学堂,学习英文、几何、代数、驾驶、天文、海图、算法等诸务。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海军产生的主、客观因素,依据材料三中筹划海防的目的和具体措施,简要评价清政府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