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墨子认为,治国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诸葛亮在文章中写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朱元璋对礼部臣僚们说:“为天下者,譬如作大厦,大厦非一木所成,必聚才而后成,天下非一人独理,必选贤而后治。故为国得宝不如举贤”。

——摘自《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经验》

材料二 封建阶级的‘清官’,他们的‘清’,就‘清’在政治上忠于皇帝,忠于朝廷,忠于封建的法律制度,在思想上遵守封建的纲常道德,在经济上于合法剥削之外不贪或少贪非分之财,如此而已。作为封建阶级专政工具的官吏,他们在阶级斗争的实践中是属于剥削者、压迫者的阵营,而同被剥削、被压迫的农民相对立的。这是一条不容混淆的基本的阶级界限。

——摘自《<海瑞罢官>代表一种什么社会思潮》〈《人民日报》1965年12月29日)

材料三 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四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1)材料一中,三位历史人物之见解的共同点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政治两方面简析我国古代社会造就“贤臣”的历史条件。 (4分)

(2)材料二是用什么方法评价历史上“清官”现象的?(2分)指出这种评价方法的缺陷。(2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康有为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政治设想产生的主要原因。(8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材料三,比较孙中山与康有为思想主张的不同之处。(8分)

答案

(1)共同点;任用贤臣是治国安邦的关键。(2分)

历史条件:传统主流思想倡导“仁政”、道德、气节;科举制度的实行(或监察制度、谏官制度的制约等)。(4分)

(2)方法:阶级分析法。(或阶级斗争思想、“左”的思想等)(2分)

缺陷: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去评价历史问题(不实事求是)。(2分)

(3)设想:康有为提出建立君主立宪、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2分)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6分)

(4)观点:将社会革命融合于民族革命、政治革命之中;以三民主义为武器,推翻君主专制政体,争取民族独立,发展资本主义。(4分)

不同之处:孙中山致力于通过革命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康有为试图以维新改良的方式改变传统专制政体,建立君主立宪政体。(4分)

题目分析:(1)共同点;根据材料中的“国有贤良之士”、“亲贤臣”、“必选贤而后治”、“为国得宝不如举贤”等信息可以得出结论。历史条件:题目要求从政治和思想两个角度回答,所以结合所学知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以想到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仁政”、“以德治国”、“注重气节”等思想是其条件之一;结合政治层面的选官或者监察制度等可以构成另一个条件。

(2)方法:根据材料二中的“封建阶级”、“封建的法律制度”、“封建阶级专政工具”、“在阶级斗争的实践中”、“这是一条不容混淆的基本的阶级界限”等信息和材料的出处,可以判定其方法。缺陷:因为带有阶级斗争的偏激思想和“左”的思想倾向,就不可能全面、客观公正地去评价历史问题,做到实事求是。

(3)设想:根据材料三中的“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等信息可以知道康有为提出建立君主立宪、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原因:结合所学可以从康有为所代表的阶级、当时中国的国情以及西学东渐等角度来思考。

(4)观点:根据材料四中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可知他主张将社会革命融合于民族革命、政治革命之中;以三民主义为武器,推翻君主专制政体,争取民族独立,发展资本主义。不同之处:材料三中康有为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用改革的方式,而孙中山致力于通过革命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单项选择题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