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开放性试题

材料一:2012年9月7日11时19分,云南昭通市彝良县、贵州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交界处发生5.7级地震,温 * * * * 在第一时间亲赴现场指挥,灾情就是命令,解放军战士,武警官兵、白衣天使……日夜奋战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时间就是生命”、“不惜一切代价救人”、“生命是第一位的”,成为抗震救灾的主旋律。

材料二:截至7日20时统计,地震已造成64人死亡,74.4万人受灾,部分地区交通、电力中断。当云南消防救援人员搜救出4名被滚石埋压的群众,一名群众开心地说:“能活着,就很幸福。”

为什么党和国家的领导人特别强调要把抢救生命放任第一位?(4分)

答案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是人们享受一切权利的基础,是创造有意义人生的前提;一个人的生命是不可重复的,一旦失去就永远不会再来。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题目分析:如何让生命之花绽放,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1)生命是人们享受一切权利的基础,是创造有意义人生的前提。(2)生命充满欢乐,也会有一些烦恼、困难和痛苦,正确认识生活中的苦与乐,才能体会到生命的美好。(3)一个人的生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它无比宝贵,必须倍加珍惜。人的生命不仅只有一次,而且是短暂的。

点评:体现了党对人民的关爱,体现了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让我们中学生对党有一个新的认识 ,为以后的学习做下铺垫,以后的民生问题、以后的党的性质宗旨等。

单项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韩、魏塞秦之    冲:交通要道

B.昔者范雎用于秦而韩 收:攻取

C.彼安得不而入于秦哉 折:屈服

D.故莫如厚韩亲魏以秦 摈:排斥,弃绝。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且不知天下势也   ②赂秦而力亏,破灭道也

B.①秦之用兵燕、赵   ②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

C.①而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②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D.①则韩、魏之附秦也  ②曰弊在赂秦也

3.以下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辙从战略角度立论,认为六国缺乏虑患之密,见利之深,且知天下之势的谋士。

B.在苏辙看来,六国政治家大都是一些“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的人,自然难以合力御秦。

C.在苏辙看来,六国的自安之计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D.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韩、魏不能独当秦”。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