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一个IP数据包经过一台路由器转发到另一个网络,该IP数据包的头部字段中一定会发生变化的是()。

A.源IP

B.协议号

C.目的IP

D.TTL

答案

参考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和IP分组中TTL字段的含义。

1.IP数据包结构

IP数据包是Internet的基本传送单元,包括数据包包头和数据区两部分。下图表示了IP数据包格式。

IP数据包格式

IP协议的数据包头中主要字段如下:

·版本字段

4bit。用来标识IP协议的版本。目前的IP协议版本是4,下一代IP (IPv6)协议为6。

·包头长度字段

4bit。该字段紧跟在版本号字段后,表示以32位(4个字节)为单位的包头长度。

·服务类型字段

8bit。指明服务类型或优先级,用于实现区分服务或优先级选路机制。

·总长度字段

16bit。以字节为单位的IP包长度(包含IP头在内),IP包最大长度65535字节。

·标识符与分段偏移量字段

IP包可能会被分段,这些字段用于分段和到达目的地后的重组。

·协议字段

协议字段指出用于IP数据包携带的高层协议。IP协议的高层最常用的是TCP和UDP;TCP的协议代码为6;UDP协议代码为17。

·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字段

源地址字段和目的地址字段都是32位(32bit)。源地址字段存放发送该IPv4数据包的原始IPv4地址(数据包会经路由器转发,转发路由器地址不是源地址);目的地址字段存放最终接收该IPv4数据包的设备的IP地址(转发路由器也会接收其他路由器转发过来的IPv4包,但目的地址并不指向该转发路由器)。

2.路由器转发原理

从OSI七层模型的角度看,路由器是工作在三层(网络层),完成三层协议转发的设备。对Internet来说,其三层协议就是IP协议,因此Intemet的路由器可以称为IP路由器。

在Internet中,路由器用于连接多个逻辑上分开的网络,这些逻辑网络是指一个单独的网络或一个子网,用网络ID来标识。当数据从一个子网传输到另一个子网时,必须通过路由器转发来完成。路由器具有判断网络地址和选择路径(路由选择)的功能。

总体而言,Internet路由器是连接IP子网的设备,并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IP子网之间进行IP包的转发。IP子网由IP地址中网络ID(包括子网ID)部分来标识,网络ID不同即为不同的IP子网。

3.TTL字段的作用

TTL是Time To Live的缩写,含义为“生存时间”。为避免因错误选路而产生的环路现象(IP包在一个循环的路由中传递,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该字段定义了IP数据包可存在的最大期限。由于确切的生存时间很难把握,该字段通常用跳跃站点数来度量,即当数据包从一个网络传送到另一个网络时(即经过一个路由器的转发),该字段的值减1。当该字段为0时,数据包将被丢弃。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完美与残缺

从维熙

①天上的月亮有圆有缺。当月圆时,有“花好月圆”之美词;当月残时,又有“一镰钩月”之雅说.笔者常想,如果地球上没有月残,而只有月圆;或只有月残,而无一轮圆月,那将失去多少风景?如果把这一美学概念,引申到振兴中 * * 的宏观话题之内,那就不仅仅是单纯的审美情趣问题,而是一个事关民族心态的问题了。

②几年前,一位台湾的摄影家,要拍一幅圆明园的夜色写真,我陪他选择月圆之夜前往,但是到了圆明园之后,面对那断垣残壁的历史沧桑,我们忽然意识到月圆下的圆明园,拍出来虽然好看,但不如一钩残月下的圆明园,更富有含金量。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令人开心的风景,而是中国百年国耻的纪念园。虽然这比在月圆下拍摄,要艰难许多,最终他还是等到了乱云遮月—圆月被吞噬到只剩下一弯残月的更深时分,才重新开动了摄影机。

③笔者所以要重温这段往事,实因重新修复圆明园与保留其历史原貌之争,既是关联到建筑的问题,又是超出了建筑学本身——关联到民族心态建筑的一个大问题。我们是个有着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古国,珍惜历史的完美,是人之常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如何面对历史残缺,并珍惜这种残缺,却始终是个没有解决好的大课题。重建圆明园的历史辉煌与反对重建圆明园之争,典型地反映出我们民族心灵上的顽疾。之所以这么说,是有充分依据的:本来圆明园是国耻的标本,留下这个活标本的原貌,使国人牢记“火烧圆明园”的悲凉往事,不仅符合历史真实,而且有利于民族奋发图强;但是偏偏有一些清史学者,难以割舍中 * * 的“圆月情结”,慷慨激昂地反对保留历史残缺,倡导投人大量人力物力,再现圆明园昔日的风华。这里,姑且不说“克隆”出来的圆明园,其本身就是赝品;就是再现圆明园的全部辉煌,也无助于中 * * 的明天——正好相反,它将让子孙后代淡化国耻,并瓦解消融民族务实的心灵建筑。

④为了说明问题,笔者仅以德国科学严谨之风,与国人中假凤虚凰的心态,作一个对比:在德国西部莱茵河和美茵河的汇合口有个科布伦茨小城,这儿曾经耸立着威廉大帝的雕像。威廉大帝何许人也?他是将德意志统一成一个国家的大帝,被德国人称之为德意志之祖。人们为了缅怀他将东西南北中的日耳曼人,缔造成一个强大的德国,在科布伦茨两条美丽河流的汇合口,铸成了一座巍高的青铜纪念碑,以纪念他的历史功绩。但是,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尾声,苏联从德国西部强渡莱茵河、围歼希特勒军团时,一发炮弹正好落在这座青铜雕像上,从此这位策马张弓的德意志之祖肖像消失了。待我去那块圣地朝圣时,那儿只留下一座空空的墩台。当时正是深秋,墩台上飘满了黄色的落叶和白色的鸟粪,让每个来这儿的游者,无不感到凄切和悲凉。这是其一。其二,在德国柏林最热闹的裤档大街,昔日曾经耸立着一座著名的尖顶教堂,苏联红军攻克柏林时,那座教堂的顶部正好被炮火自上而下地劈去了一半,多少年过去了,那教堂也没有重建和修复,赤裸地站在繁华的大街上,向世界展示它的历史沧桑。对此我曾以中国人的心态,询问过德国友人和德国民众,他们的回答几乎是一致的:我们必须精心地保存这些历史残缺,让子孙后代不忘德国发动二战的罪恶。

⑤当年,德国是发动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还在千方百计地保留历史残缺;而我们在近代史中是被弱肉强食的民族,倒反而不惜花费重金,克隆往日的历史辉煌,这种南辕北辙的心态,距离究竟有多远?恐怕世界上还找不到一种量器,能丈量出这种距离。但是这两种思维模式,到底哪个更能符合民族自强的内在逻辑?哪个更富有时代的前瞻性?哪个更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仰以德国而论,它今天的经济实力,不要说再建起一座青铜雕像,就是在科伦布茨再竖起十尊百尊威廉大帝的金像,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他们知道那是遮盖民族的耻辱,是万万不能做的事情。难道我们这个不断被列强肢解和侵略的民族,就能遮其自家之丑,重新修建圆明园(实质为“克隆”),来淡化昔日被列强瓜分的国耻?前不久,党中央明确提出“求真务实”和“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这更让笔者感到投人大量资金、全面修建圆明园之举有待商榷。且不说我们还有几千万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水平线上;就是有一天我们从发展中国家进人了全面富足的国家行列,我们也不能淡化昔日之国耻。

⑥中国有句古话,似可当此文的结论:

⑦假凤虚凰者误国,卧薪尝胆者兴邦!

(选自《2004年中国随笔精选》)

1.对文章题目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完美”是一种美,“残缺”不是美,残缺的圆明园就是要显示过去列强的罪行。

B.“残缺”是为了衬托“完美”的,没有“残缺”就没有“完美”。

C.“完美”与“残缺”两者都是美,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对象的美。

D.“完美”与“残缺”一般来说都是一种美,但文中说的圆明园的残缺决不能称为美。

2.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6分)(   )(   )

A.“但不如一钩残月下的圆明园,更富有含金量”中的“含金量”在文中的含义是“与残月下的圆明园废墟相一致,更能突出圆明园作为国耻纪念园的意义”。

B.“乱云遮月—圆月被吞噬到只剩下一弯残月的更深时分”才去拍摄,其用意是与圆明园废墟协调一致。

C.“圆月被吞噬”象征帝国主义列强对圆明园的吞噬。

D.“我们民族心灵上的顽疾”是指“圆月情结”。

E.德国保留“历史残缺”和中国重修圆明园这两种思维模式,都符合民族自强的内在逻辑。

3.简要概述第④段中作者提到的两个例子及其作用。(4分)

答:                                                                                     

4.作者的观点是反对重建圆明园,文中共讲了哪几点理由?请分条列出。(5分)

答: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