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分)考试制度的演变折射时代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自世卿贵族门阀荐举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尤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著日月。朝为平民,一试得第,暮登台省;世家贵族秘不能得,平民一举而得之。谓非民主国之人民极端平等政治,不可得也!”又说:“官吏非由此出身,不能称正途。士子等莘莘向学,纳人才于兴奋,无奔兑,无徼幸。此于酌古酌今,为吾国独有,而世界所无也。”
——孙中山全集(第1卷)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依据材料归纳科举制体现的主要特点。(8分)
材料二 晚晴新政中最富积极意义而有极大社会影响的内容当推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又是从废除科举开始的。……在废科举、兴学堂、派游学的统一过程中,产生了《钦定学堂章程》(“壬学制”)和《钦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这是中国最早的学制。前者因不够完备而没有实行,后者则明确地规定了从蒙养院到通儒院的各级学校的学制,采用新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并对学堂毕业的学生给予科名鼓励,从高小毕业到大学毕业分别授予附生、贡生、举人、进士的功名。这个学制的实行对20世中国学校制度产生很大影响,他为中国近代教育奠定了第一块基石。明确点出了新教育的宗旨。1906年,学部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中说:“中国之大病:日私、日弱、日虚,必因其病之所在而拔其根株,作其新机,则非尙公尙武尙实不可也。”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清末新政在教育方面的主要举措。试从近代化的角度分析其影响。(8分)
材料三 高考作文题是时代变迁的镜子
历史时期 | 高考作文题目(部分) |
1949年10月—1956年底 | 1951年:《论增产节约的好处》 1952年:《我投到祖国的怀抱里来》 1956年:《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
1957年1月—1966年5月 | 1958年:《当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公布的时候》 《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件事》 1960年:《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 1961年:《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 1965年:《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 |
1966年5月—1976年10月 | 高考中断了11年! |
1976年10月之后 | 1977年:吉林:《伟大的胜利——难忘的1976年10月》 1978年: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 1982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92年:材料作文《街头雨中一景》(关注社会公德问题) |
(1)变化趋势:古代选官制度呈现了从重血缘、门第向重才能转变(2分)由世袭、推荐到考试选拔转变(2分)。
主要特点: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缺乏实用性;日益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考试内容、形式不断变化;培养了大量人才特别是官吏。(任2点4分)
(2)举措:清末新政改革了学制;采用了新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明确了新教育的宗旨。(3分)
影响: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近代思想的知识分子;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培养了人才,从而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5分)
(3)1949—1956:进入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3分)
1957—1966: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左倾”错误开始泛滥;全国人民努力战胜三年经济困难;加强同周边国家友好往来。(3分)
1976年10月以后:逐步进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粉碎“ * * ”,结束了“ * * ”十年动乱;恢复高考制度;全国人民重燃实现“四化”的强烈愿望,期盼迅速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开始关注道德意识水平的提高。(4分)
题目分析:(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从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从中可以看出其趋势是:从重血缘、门第向重才能转变;由世袭、推荐到考试选拔转变。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的“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著日月。”、“世家贵族秘不能得,平民一举而得之。”可以看出科举制公开竞争、平等择优;考试内容缺乏实用性;培养了大量人才特别是官吏。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的“教育改革又是从废除科举开始的。……这是中国最早的学制……采用新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明确点出了新教育的宗旨”可以直接概括出教育改革的举措;第二小问从近代化的角度分析,实际考察的是清末教育改革的积极影响,可以从对教育本身、政治、思想三个方面进行总结答题。如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近代思想的知识分子;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培养了人才,从而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3)本问结合所学知识,根据试题的名称,进行相应的分析;1949—1956年,通过材料中“增产节约、祖国的怀抱、幸福的年代”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1957—1966年,通过材料中“建设总路线”、“大跃进”、“越南人民”、“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可知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左倾”错误开始泛滥;全国人民努力战胜三年经济困难;加强同周边国家友好往来。1976年以后,通过材料中的“伟大的胜利——难忘的1976年10”、“速度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关注社会公德问题”逐步进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粉碎“ * * ”,结束了“ * * ”十年动乱;恢复高考制度;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开始关注道德意识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