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现已成为当今中国政治实践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注:回答问题时必须概括答案,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材料一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徵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摘自《新唐书·百官志一》

材料二  第一条 联邦领土由下列各邦组成:普鲁士与洛恩堡、……汉堡。

第二条 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

第五条 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

第十一条 联邦的 * * 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除非联邦的领土或其海岸已遭受攻击……

第十五条 联邦议会的 * * 职务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第六十三条 帝国的全部军事力量组成为统一的军队,在平时和战时收皇帝指挥……

第六十八条 如遇联邦领土内有威胁社会安全的情况,皇帝可宣布国内任何地方处于戒严状态。

——摘自百度百科《德意志帝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唐世宰相,名尤不正”的理由。并指出到明清时期行使宰相职责的相关部门的变化(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意志帝国宪法》与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的相同之处,并概括分析后人评价这部宪法是“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的原因。就材料二的内容而言,概括指出该宪法对德国历史所产生的意义(12分)

(3)根据以上两则材料,概括指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途径有哪些。(4分)

答案

(1)理由:宰相职责本来很重,但唐初设立三省分割相权(2分);后因唐太宗曾担任过尚书令,臣下回避,由仆射代尚书省长官为宰相(2分);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宰相(不轻易委任宰相,经常用其他官职来掌宰相权)(2分)。

变化:明代废除丞相制度,后设立内阁助理皇帝处理国政;清代设军机处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4分,采分点在内阁、军机处)

(2)相同之处:确立联邦制,国家(中央)宪法高于地方法律;国会由两层议院组成,立法必须得两院一致同意才能通过;国家元首在一定程度上受议会制约。(4分,答到任何两点即可,采分点分别在联邦制、两院制、受议会制约。)

原因: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2分);宰相控制联邦议会,就意味着皇帝控制了联邦议会(2分,采分点在皇帝控制联邦议会);皇帝控制军队(全部军事力量),可宣布国内任何地方处于戒严状态。(2分)

意义:一定程度上确立了德国的民主代议制度;标志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代;德国资本主义得到十分迅速的发展;德国崛起为大国,对20世纪的国际格局产生重大影响(2分,答到任何一点即可)

(3)途径:分权制衡(2分);立法规范(2分)。

题目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信息及知识的运用能力,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 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等信息直接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的解答需要结合“明清时期”相关史实分析归纳,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明代废除丞相制度,后设立内阁助理皇帝处理国政;清代设军机处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第(2)问,主要考查学会比较分析理解的能力,第一小问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以及材料信息及已学知识可以联邦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国会、立法以及国家元首等方面归纳即可;第二小问主要分析《《德意志帝国宪法》特点,依据已学知识可以从宰相、议会、皇帝三个方面分析其独特性;第三小问主要结合材料及已学知识分析历史意义,可以从民主制度的建设、代议制的确立、德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归纳。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准确理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即对权利的制约,材料一中通过分割宰相的权利达到集权中央,材料二主要通过立法的形式规范权利。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