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依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以下关于走私罪的说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走私罪中,只有走私珍稀植物、珍稀植物制品和走私淫秽物品,未直接设定死刑

B.与走私罪犯通谋,为其提供运输、保管、邮寄或者其他方便的,以走私罪的共犯论处

C.武装掩护走私的,按照走私物品涉及的相关罪名从重处罚

D.在走私货物、物品的过程中,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缉私,按照走私物品涉及的相关罪从重处罚

答案

参考答案:B

解析: 根据《刑法》第151条、第152条、第153条、第157条的规定,在走私罪中,只有走私走私国家禁止进出口货物、物品罪、走私淫秽物品罪和走私废物罪四种未直接设定死刑(《刑法修正案 (七)》将走私珍稀植物、珍稀植物制品罪修订为走私国家禁止进出口的货物、物品罪)。A选项中的说法缺少走私废物罪,因而是错误的。根据《刑法》第156条的规定,B选项中的说法是正确的。根据《刑法》第157条第1款的规定,C选项中的说法是错误的。根据《刑法》第157条第2款的规定,D项行为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而不是按照走私物品涉及的相关罪名从重处罚。因而,D选项中的说法是错误的。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在我国历史上,对“国富”与“民富”孰先孰后的看法众说纷纭。管仲认为“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商鞅认为应“富国弱民”;荀子认为“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王安石强调“百姓所以养国家也,未闻以国家养百姓也”。

材料二:新中国建立初期,由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国家把“国富”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国富民富”的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民生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为此,党的第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使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这意味着,党和国家把“民富”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阅读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唯物辩证法中关于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原理,说明“国富”与“民富”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述材料,从认识发展过程的角度,说明我国对“国富”与“民富”关系问题认识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毛 *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九三六年二月)

1.写出这首词的词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晴日:____________________

妖娆: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折腰:____________________

输: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风人物:__________________

3.上阕“望”字,据文义,领起哪几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在全词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概括全词内容:上阕大笔挥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阕纵横议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均不超过8字)

8.试分析、比较《沁园春·长沙》与本词在意境上的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