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在我二十几岁的时候,我一直努力地探索怎样同时当好成功的职业妇女和快乐的家庭主妇。经过十几年的生活历练,我真的找到一种解决困境的方法,我把它称为“10—10—10法则”。每当我发现自己处于两难困境时,就会问自己3个问题:这个决定在10分钟后会带来什么结果在10个月后呢在10年后又会怎么样问题的答案通常会成为我做出最理性决定的依据。 这段文字是一篇文章的开头,文章接下来最应该讲述的是( )。

A.用具体事例来介绍说明“10—10—10法则”

B.“10—10—10法则”的作用

C.“我”是如何找到“10—10—10法则”的

D.“10—10—10法则”与其他法则的比较

答案

参考答案:A

解析: 文段首先提出了“10—10—10法则”,然后对该法则作了解释说明,根据“每当我发现自己处于两难困境时”,再联系文段内容,可以推断文章接下来应是联系“我”的生活经历来具体说明“10—10—10法则”的应用,A项正确;B、C、D三项也有可能,但与A项相比,从文章内容的衔接性和语言的逻辑性方面来讲,显然A项更为恰当。

选择题
综合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十三日,清廷发布上谕:“时处今日,唯有及时详晰甄核,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但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俟数年后,规模粗具,查看情形,参用各国成法,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

——《光绪朝东华录》

材料二   端方(满洲贵族,清廷派遣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之一)的密折说:“近访闻逆党方结一秘密会,遍布支部于各省,到处游说运动,且刊印鼓吹革命之小册子。……入会之人,日以百计,踪迹诡秘,防不胜防”,仿行宪政可以“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从而“解散乱党”。        

                                  ——摘自端方《请平满汉畛域密折》

材料三  康有为在国外发布《布告》说:“顷七月十三日明谕,有预备行宪政之大号,以扫除中国四千年之秕政焉。薄海闻之,欢腾喜蹈。民权既得,兆众一心,君民同治,中国从兹不亡矣。”

——摘自《中国维新报》(1906年)

材料四   1906年12月,孙中山在东京发表演说,指出:“宪法’二字,近时人乐道,便是满洲政府,也晓得派遣奴才出洋考察政治,弄些预备立宪的上谕”,“照现在看来,满洲政府要实行排汉主义,谋中央集权,拿宪法做愚民的器具”,“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惟尚有一层最要紧的话,因为凡革命的人,如果存有一些皇帝思想,就会弄到亡国。……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这不止是我们革命之目的,并且是我们革命的时候所万不可少的。”

                              ——摘自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五 “历观各国的宪法,有文宪法是美国最好……法国孟德斯鸠将英国制度作为根本,参合自己的理想,成为一家之学。美国宪法,又将孟德斯鸠学说作为根本,把那三权界限,更分得清楚……但是这百余年间,美国文明日日进步,土地财产,也是增加不已,当时的宪法,现在已经是不适用的了。兄弟的意思,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是要创一种新主义,叫做‘五权分立’。那五权除刚才所说的三权之外,尚有两权:一是考试权。……一为纠察权,专管监督弹劾的事。”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清廷预备“仿行宪政”的目的有哪些?(2分)

(2)根据材料三,说明康有为对于清廷预备“仿行宪政”的政治态度及其理由。(4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反对清廷预备“仿行宪政”的理由。(3分)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孙中山对美国宪法的基本看法。(8分)

(5)根据材料五,指出孙中山对于未来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提出了怎样的构想?评议他这种构想的进步意义。(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