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如图3所示,波源P从平衡位置y=0开始振动,运动方向竖直向上(y轴的正方向),振动周期T=0.01s,产生的简谐波向右传播,波速为v=80m/s.经过一段时间后,S、Q两点开始振动,已知距离SP=0.4m、SQ=1.0m。若以Q点开始振动的时刻作为计时的零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图能正确描述Q点的振动情况

B.甲图能正确描述S点的振动情况

C.丁图能正确描述t=0时刻的波形图

D.若在Q点也存在一个波源,振动情况同波源P,则S点为振动加强点。

答案

答案:C

分析:由波速和波长求出,根据距离与波长的关系,结合波形,确定P、Q与S的位置和状态关系,判断它们的起振位置和速度方向,选择图象.

解答:解:由v=得,λ=vT=0.8m

SP=0.4m=λ,SQ=1.0m=1λ

当波传到Q点时,S已经振动时间为1T,此时S在波峰.根据波形,P点在波谷.

A、甲图t=0时刻,Q的起振方向竖直向上,甲为Q点的振动图象.故A错误.

B、乙图t=0时刻,质点在平衡位置向下,与波源S的情况不同.故B错误.

C、丁图t=0时刻,质点在最大负向位移处,与波源P点的振动情况相同.故C正确.

D、若在Q点也存在一个波源,振动情况同波源P,波程差为SQ-SP=,所以S点不是振动加强点也不是振动减弱点.故D错误.

故C

点评:本题解题时要注意波向右、向左同时传播,波形关于y轴对称.根据两质点间距离与波长的关系,结合波形,分析两质点间状态和位置关系,是应具有的能力.

单项选择题

(二)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沙漠化是指非沙漠地区出现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沙漠景观的环境过程。沙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地区。现在全球有1/3的陆地被沙漠所占据,70%的干旱土地(36亿公顷)遭受沙漠化危害,全世界1/6人口受到沙漠化的影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沙漠化扩展趋势日益加剧。每年有600万公顷土地变为沙漠,有2000万公顷土地受沙漠化危害而完全丧失生产能力。我国约一半国土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带,沙漠化不断扩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沙漠化扩大速度达2460平方公里/年,这相当于每年有一个中等县变成沙漠地区,直接损失达90亿元/年以上,间接损失更高达几百亿元/年。中国最严重的沙漠化发生在东起吉林省白城,西至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的5500千米长的农牧交叉地带。沙漠化的起因主要是人类,如过度草原农垦、过度草原放牧、过度采伐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等,。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临近的半湿润地区生态系统的自然脆弱性,是沙漠化发生的自然因素。

文中②、③、④三处横线上按顺序应填入( )

A.破坏了沙区植被 过度开发旱地资源 导致沙漠化发生

B.过度开发旱地资源 破坏了沙区植被 导致沙漠化发生

C.导致沙漠化发生 过度开发旱地资源 破坏了沙区植被

D.破坏了沙区植被 导致沙漠化发生 过度开发旱地资源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