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核电站的一次性投资确实比火电站大一些。衡量电站的经济价值,还要核算电站运行后消耗的燃料、设备折旧、_________、运行管理等费用。30年来,国际上对煤电成本与核电成本所作的等值比较,显示出修火电站实际出现的低投入经济效应的负走向,修建核电站则正好相反。目前,已有几十个国家建成300余座核电站,总功率达2亿千瓦左右,绝大多数核电站已使核电成本降至煤电的60%左右。现代经济价值限取得了又一次胜利。

  至于核电站所出现的事故,不足以否定其安全性。从核反应形式看,原子弹可以和核电站类比,但原子弹所用的铀-225浓度在弹体中高达90%,因此造成核链式反应的不可控性;而核电站采用的燃料是浓度低于4%的铀-235,这样反应效应就与原子弹有了根本的区别。从实际情况看,任何形式的电站,只要设计管理出了问题,都可能导致事故发生。1979年印度一座大坝水电站爆炸竟使1.5万人丧生,当然这不是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物质外泄夺走了人的生命就值得庆幸。值得庆幸的是核电站系统工程技术的有了新突破,核电站安全保险系数优于火电站。说到环境保护,最先进的火电站也难以让人作乐观的承诺,而核电站则别具优势。

文中“低投入经济效应的负走向”是指()。

A.低投入势必造成高成本

B.低投入造成的成本逐渐增加的趋势

C.煤电成本低的优势难以持久

D.煤电成本高于核电成本

答案

参考答案:B

综合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蔡锷是一个传奇。少年时代的“神童”,留学东瀛时的“士官三杰”之一,打响护国战争第一枪,享有“国葬第一人”的殊荣……短短的34个春秋,他的人生一路辉煌。他的人生走向与中国的命运同一,他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与国家尊严、复兴紧紧连接在一起。

1882年生于湖南宝庆(今邵阳)一个贫寒的裁缝家庭。6岁时在当地一位名士帮助下,免费入私塾学习。12岁考中秀才。

1898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事梁启超、谭嗣同,接受了梁启超等人维新思想的影响。

1899年赴日本,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1900年进入陆军成城学校学习,从此开始了“军事救国”的生涯,并正式改名为锷。1900年10月写下《杂感十首》:其中有云:“流血救民吾辈事,千秋肝胆自轮菌。”

1904年初,蔡锷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省教练新军。

1911年初调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10月30日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11月1日,公推蔡锷为云南都督。这时,他年仅29岁。

民国成立后,他认为革命的目标已经实现,今后的问题应该是巩固这个新建的民国,建立强有力的统一国家。当袁世凯同孙中山就建都地点问题发生激烈争论时,他通电支持袁的主张,要求早定大计,建都北京。

1913年10月,蔡锷被袁世凯调到背景,任全国经界局督办,他一方面领导经界局工作,一方面仍热心于军事学术活动。

1915年11月,蔡锷秘密离京赴津,旋以治病为名东渡日本,后经台湾、香港、越南,于12月19日抵达昆明,他与唐继尧等人于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蔡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1916年春率部在四川纳溪、泸州一带击败优势袁军,迫袁取消帝制。袁死后蔡任四川督军兼省长。

1916年8月,经上海区日本治病,11月8日病逝于福冈大学医院,年仅34岁。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蔡锷人生历程的转变轨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锷的主要贡献及高尚品格形成的原因。(7分)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