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规定,下列关于公务员的录用表述中符合规定的是( )。

A.曾因犯错受过行政处罚的公务员不得录用

B.新录用的公务员试用期为6个月

C.地方各级机关公务员的录用,由县级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组织

D.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答案

参考答案:D

解析: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的录用,由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地方各级机关公务员的录用,由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必要时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可以授权设区的市级公务员主管部门组织。 新录用的公务员试用期为一年。 下列人员不得录用为公务员:曾囚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曾被开除公职的;有法律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其他情形的。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蒲公英情人

欧·亨利

和舒伦堡家庭餐馆达成的协议是萨拉单枪匹马闯世界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这家餐馆紧挨着她租住的老式红砖房子。一天晚上,在餐馆用过晚饭以后,她顺手拿走了放在餐桌上的菜单。菜单上的字迹潦草得几乎无法辨认。第二天,萨拉给舒伦堡看了一张漂亮的打印菜单。菜名在右边排列得整整齐齐。老舒伦堡十分高兴。在萨拉离开之前,他欣然与她签订了协议:她负责餐馆里21张餐桌的菜单打印。早餐、中餐、晚餐各一份,菜单每日更新。作为回报,舒伦堡将把一日三餐送到萨拉的房间里。这个协议,双方都感到非常满意。现在在舒伦堡家庭餐馆用餐的人可以知道他们吃到嘴里的东西到底所谓何物了。而在这个阴冷的冬日里萨拉也有了食物得以果腹,对她而言这是眼下最要紧的事了。

尽管春天的月份来到了,那还不是春天。春天总是在该来的时候才来。街上一月份的积雪还冻得硬梆梆的。

一天下午,萨拉在房间里冻得直打哆嗦。除了打印餐馆的菜单之外,她无事可做。萨拉从摇椅里站起来,看窗外,已经是春天了。

事情还要从去年夏天说起,在萨拉到乡下去的时候,她坠入了爱河。在阳光农场逗留的两个星期里,她爱上了老富兰克林的儿子沃尔特。他们相偎而坐,他为她编蒲公英花环,他赞美说金黄色的花朵和她深棕色的头发是多么的相称啊。她害羞的把花环留在地上,跑回屋里,一路上不停地摆弄着手里的草帽。他们打算在春天结婚——“就在嗅到第一丝春天的气息的时候。”沃尔特是这样说的。然后萨拉回到城里,继续敲她的键盘。

一阵敲门声把萨拉从过去的幸福时光拉回到了现实里,一名侍者带来了第二天的菜单清单。萨拉在打字机前坐下。她是一个熟练的打字员,大概只要一个半小时,21张卡片就能准备妥当。萨拉的手指在键盘上灵巧地弹跳着,就像小虫在夏日的浅溪上翩翩起舞。她依次而下,细致地让不同长短的菜名在卡片上各就其位。就在她快要打到水果一栏的时候,萨拉突然冲着菜单哭了起来,眼泪从她充满绝望的心底深处涌了出来,盈满了眼眶。她已经有两个星期没有收到沃尔特的来信了。菜单上的下一道菜是蒲公英,——蒲公英和什么蛋?去它的什么蛋——蒲公英。沃尔特用金灿灿的蒲公英编织花冠,给他钟爱的女王,他未来的妻。

过了一会儿,萨拉强忍住了眼泪。卡片必须得打完。恍恍惚惚中她朝键盘伸出手。她的心思完全不在这上面,她满脑子里想的全是她在乡下的爱人。7点钟的时候,侍者送来了晚饭,顺道取走了菜单。7点半的时候,就到了萨拉读书的时间。她拿出书,把脚搁在箱子上,读了起来。门上响起了铃声,房东太太去开门。萨拉把书扔到一旁,竖起耳朵听着。楼下的大厅传来了一阵嘈杂声,萨拉跳了起来,夺门而出,书落在了地板上。

你一定猜着了吧!当她冲到楼梯口的时候,她爱的小伙子也一步三台阶的冲了上来,一把把她抱在了怀里。

“你为什么不给我写信?哦,为什么?”萨拉哭喊了起来。

“纽约可是个大城市。”沃尔特回答说,“一周前我一来纽约就去你的旧住址找你,发现你早在某个星期四就搬走了。我到处找你,还找了警察。”

“我给你写了信的。”萨拉用力地说道。

“没收到!”

“那你是怎么找到我的?”

沃尔特笑了,笑得就像春天一样灿烂。

“今天晚上我到隔壁的舒伦堡餐馆吃饭,”他说,“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喜欢吃点时令蔬菜。我的眼睛在打印精美的菜单上找我要的东西,当我看到的时候,我跳了起来,弄翻了椅子,我大声的喊来了店主。他告诉我你住这里。”

“为什么?”

“走到哪儿我都能一眼认出你打的首行大写字母‘W’,它总是比同行的其他字母稍微偏上一点。”

他从口袋里抽出一张菜单,指着那一行。她认出那正是今天下午她打的第一张菜单,靠右手顶端拐角处还留有她的一滴泪痕。但在本来应该是植物名称的地方,对金色花朵的回忆让她的手指敲了错误的键,两个菜名之间有一段注释:“最亲爱的沃尔特加煮鸡蛋。”

小题1:小说中的萨拉有着怎样的美好品质?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文中画线部分关于早春环境的描写有哪些作用?(6分)

小题3:这篇小说以“蒲公英情人”为题,有人译为“菜单上的春天”,你认为哪个题目好?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6分)

小题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萨拉靠给一家餐厅提供菜单维持生计。她的恋人沃尔特远在乡下农场,两人约好春天结婚,却意外失去联系。萨拉每天忍受着相思之苦,还得坚持工作。

B.本文用诙谐的语言,轻松的叙述,巧妙的情节,表现一对热恋情人的悲欢离合,作者寄寓对他们深深的同情。

C.本文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匠心独具的结尾,以及让人读后产生“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魅力。

D.本文中两位主人公即使在最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表现出真诚的爱与关怀,正是这种爱让沃尔特终于和他的蒲公英姑娘重逢。E.欧·亨利小说轻松的文字背后是内心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本文主旨就在于揭示现实的不合理,表现主人公在残酷的社会中承受的心灵创伤。

阅读理解与欣赏

丢失的香柚

梁晓声

  “大串联”时期,我从哈尔滨到了成都,住气象学校,那一年我才17岁,头一次孤独离家远行,全凭“红卫兵”袖章做“护身符”。

  我第二天病倒了。接连多日,合衣裹着一床破棉絮,蜷在铺了一张席子的水泥地的一角发高烧。高烧初退那天,我睁眼看到一张忧郁而文秀的姑娘的脸。她正俯视我。我知道,她就是在我病中服侍我的人。又见她戴着“红卫兵”袖章,愈觉得她可亲。

  我说:“谢谢你,大姐。”看去她比我大二三岁。

  一丝悱然的淡淡的微笑浮现在她脸上。

  她问:“你为什么一个人从大北方串联到大南方来呀?”

  我告诉她,我并不想到这里来和什么人串联。我父亲在乐山工作,我几年没见他的面了,想他!我委托她替我给父亲拍一封电报,要父亲来接我。

  隔日,我能挣扎着起身了,她又来看望我,交给了我父亲的回电——写着“速回哈”三个字。

  我失望到顶点,哭了。

  她劝慰我:“你应该听从你父亲的话,别叫他替你担心!”

  我这时才发现,她戴的不是“红卫兵”袖章,是黑纱。

  我说:“怎么回去呢?我只剩几毛钱了!”虽然乘火车是免费的,可千里迢迢,身上总需要带点钱啊!

  她沉吟片刻,一只手缓缓地伸进衣兜,掏出5元钱来,惭愧地说:“我是这所学校的学生,‘黑五类’。我父亲刚去世,每月只给我9元生活费,就剩这5元钱了,你收下吧!”她将钱塞在我手里,拿起笤帚,打扫厕所去了。

  第二天临行时,她又来送我。走到气象学校大门口,她站住了,低声说:“我只能送你到这儿,他们不许我迈出大门。”她从书包里掏出一个柚子给了我:“路上带着,顶一壶水。”

  空气里弥漫着柚香。我说:“大姐,你给我留个通信地址吧!”

  她注视了我一会儿,低声问:“你会给我写信吗?”

  我说:“会的!”

  她那么高兴,便从她的小笔记本上扯下一页纸,认认真真给我写下了一个地址,交给我时,她说:“你们哈尔滨不是有座天鹅雕塑吗?你在它前边照张像寄给我,好吗?”

  我默默点了一下头。我走出很远,转身看,见她仍呆呆地站在那里,目送着我。

  路途中缺水,我嘴唇干裂了,却舍不得吃那个柚子。在北京转车时,它被偷走了。

  回到哈尔滨的第二天,我就到松花江畔去照像。天鹅雕塑已砸毁了。满地碎片。一片片仿佛都有生命,淌着血。

  我不愿让她知道天鹅雕塑砸毁了,就没给她写信……

  去年,听说哈尔滨的天鹅雕塑又复雕了,我专程回了一次哈尔滨,在天鹅雕塑旁照了一张像,彩色的。按照那页发黄的小纸片上的地址,给那位铭记在我心中的大姐写了一封信,信中夹着照片。

  信退回来了。信封上,粗硬的圆珠笔字写的是——“查无此人”。

  她哪里去了?

  想到有那么多我的同龄人“消失”在那个年代之中了,我的心便不由得悲哀起来。

  注:①“大串联”: * * 中以“革命”的名义天南地北地联系。②“黑五类”: * * 中,父辈或祖辈乃至曾祖辈是地主、富人、反革命、坏蛋和右派分子,其子女称作“黑五类”。

1.小说中的香柚”象征什么?天鹅雕塑已砸毁了。满地碎片。一片片仿佛都有生命,淌着血。有什么深刻意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姐希望在哈尔滨的天鹅雕塑前照张相送给她,这反映了什么?作者设置这样的情节,暗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最后一段中消失除了指同龄人肉体的消失,还有哪两层主要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小说的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 ]

A.“大姐”是“黑五类”,但她毫无偏见地帮助“我”这个“红卫兵”,这体现了朴素的阶级感情,说明“黑五类”中也有好人。

B.“我”从哈尔滨“串联”到成都,不是为了“革命”,而是去探望很久不见的父亲,这并不是为了表现“我”的自私,实际上是对“ * * ”中所谓的“革命大串联”的嘲弄和讽刺。

C.“大姐”对“我”一往情深,而“我”却并没有及时寄照片过去,这表现了“我”有些自私,没有珍惜“大姐”的真情。

D.这篇小说立意深刻,以小见大,发人深省,是小小说中之大手笔。

E.这是一篇带有散文风格的小说,它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显得真实亲切,有一种“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