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在进行能量食物来源计算时,常把食物分为______。

A.谷类、豆类、薯类、动物性食品和其他五大类
B.谷类、豆类、薯类、动物性食品、纯热能食物和其他六大类
C.谷类、豆类、薯类、动物性食品四大类
D.谷类、豆类、薯类、动物性食品、纯热能食物五大类

答案

参考答案:B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①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成熟,应该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拓了我国古代2000多年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向人们展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

②《史记》之所以能在历史与文学两方面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一方面固然取决于司马迁个人的天才与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先秦时期已经产生了相当卓越的文学著作,这些著作对司马迁的历史观、文学观、审美观的形成及其具体的艺术操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左传》《国语》《国策》的许多章节,其叙事写人的方法,其描述用语以及其人物辞令的巧妙,都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不同的就在于它们还都不是以人物为中心,它们的写人仍然是为了叙事。先秦也曾有过名称上类似于传记的著作,如《晏子春秋》,可惜它的目的仍不是写人,而像是一本轶闻趣事的资料汇编,完全没有剪裁。因此,真正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文学的创始人,只能归于司马迁了。

③《史记》作为第一部传记文学的确立,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过去欧洲人称古希腊的普鲁塔克为“世界传记之王”。他著有《列传》50篇,这是欧洲传记文学的开端。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司马迁的《史记》要比普鲁塔克的《列传》早产生近两个世纪。

④从《史记》出现的西汉时期开始,到清朝被推翻的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产生了浩如烟海的传记与传记文学。在历朝正史中,被后人称之为“传记文学”的首先是《史记》,其次是《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新五代史》的若干篇章,其他“正史”在中国文学史上一般很少被人提及。《史记》是历史性与文学性高度结合的完美之作,这种完美结合在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既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班固是司马迁的杰出继承者,也是古史传统的改造者。从班固开始,他在有意识地把“历史”与“文学”分开。从今天的观点看来,作为“史学”的品格,《汉书》无疑是更完美、更系统、更周密了;但从文学的角度讲,《汉书》则无疑是在大踏步地倒退。但《汉书》毕竟因袭了《史记》的旧有成果,因此,《汉书》作为一部“正史”,其文学性在我国古代散文中也是屈指可数的佼佼者。

⑤从传记发展的历史上看,两汉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辉煌的时期,这时其他形式的传记文学还大都没有出现或没有大量发展起来。从魏晋开始,随着“史传”文学的逐渐衰落,其他各种形式的传记作品则日益兴盛起来了。应该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衰落”,并不是指《三国志》《后汉书》等这些著作的“历史”价值与“文学”品格,我们所指的只是它们的“文学”水平与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小题1:第2段中“具体的艺术操作”,实际指的是                                。(不超过20个字)(3分)

小题2:从文中看,作者认为《左传》《晏子春秋》不同于《史记》的根本点是        。(3分)

小题3:作者认为,司马迁的《史记》在传记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分两点回答,每点不超过20个字)(4分)

                                                                     

                                                                     

小题4:从文中看,作者说班固是司马迁的“继承者”,这指的是                      (不超过20个字);作者还说《汉书》“是在大踏步地倒退”,这指的是                     (不超过35个字)(4分)

小题5: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4分)

A.《汉书》的“史学”品格超过了《史记》。

B.《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C.因为“史传”文学逐渐衰落,,所以其他形式的传记作品兴盛起来。

D.《后汉书》《三国志》的文学品格在历朝正史中是比较高的。E.《史记》开拓了我国古代官修史书的先河。

改错题

  孟子谓蚳蛙曰:“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似也,为其可以言也。今既数月矣,未可以言与?”

  蚳蛙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齐人曰:“所以为蚳蛙则善矣;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

  公都子以告。

  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注:①蚳蛙:齐国大夫。②灵丘:齐国邑名。士师:官名,掌禁令、诉讼、刑法,为古代法官之通称。

1、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蚳蛙转换职位是为了可以接近国君,劝谏国君做一些能做的事,但是孟子认为已经过了好几个月,他都没动静,似乎没有尽到责任。

B、齐人对蚳蛙的评价很高,认为他虽然向齐王进谏而不被采纳,即使还在任上,也算是尽到了责任了,而孟子则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

C、齐人认为孟子要求别人甚高,而自己却好像无所作为,孟子也在齐国担任客卿,应该表现一下,如果齐王不采纳,就可以辞职。

D、孟子认为有官职的人无法尽责就该辞职;有进谏责任的人,无法尽责也该辞职。他既无官职,又无进谏的责任,所以觉得进退自如。

2、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孟子的“绰绰有余”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