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蚁穴溃堤”这一成语主要揭示了(  )

A.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B.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生物利用环境

D.生物适应环境

答案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而需水较多的水莲在很难成活.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蚁穴溃堤”是白蚁在大堤内活动挖穴,使大堤的牢固性受到破坏,是生物白蚁对环境大堤的影响.因此“蚁穴溃堤”这一成语主要揭示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故选:B.

问答题

1998年7月12日17时10分,深圳市宝安区沙井镇上星村第三工业区的深圳市智茂电器制品厂发生重大火灾事故,造成17名员工死亡(4男,13女),重伤18名,轻伤40名,烧损4450m2的四层厂房一栋,烧毁电风扇半成品、原材料一批,直接经济损失约 200万元。
6月12日17时10分左右,智茂电器制品厂搬运组组长杜干与员工农历成、刘三毛从二楼拉拖车下楼,在一楼大门左侧楼梯口搬运纸箱装货,员工冯福林从三楼下到一楼门口等待下班打卡,杜平等人听到有人呼叫“着火了”,发现仓库东南角堆放纸皮处有较大浓烟和火光冒起,相继跑出大门处。此时正在一楼仓库内工作的仓管员彭乐江、彭维佳及来料质量控制部丁继红、王福超四人也听到“着火了”,彭乐江并听到灯管被烧得噼里啪啦的作响,认为是电线着火,随即拉下电闸,切断电源。因见到火势很大,彭等四人都向大门外跑去,在二、三楼工作的十余名员工也正陆续下楼准本下班打卡,发现烟火之后争相往外跑。此时,火已烧到大门处,由于烟囱效应,浓烟迅速沿楼梯涌上,夹杂浓烈的塑胶气味,楼上的员工已无法下楼。由于四楼楼面通道被防盗门锁住,大部分员工无法上到楼顶,只有7名员工撬开防盗门的门板到楼顶。
17时30分51秒,才接到火警报告(报警不及时)的宝安区消防大队迅速调派6台消防车(1台云梯登高车、1台照明抢险车、4台水罐消防车)和300名指战员,与17时38分到达火灾现场,随后展开援救和灭火工作,消防人员利用云梯登高车从天台和四楼抢救被困人员46名。其中24人在指挥员的引导下跳楼逃生,另有3人沿水管爬下。宝安区消防大队随后增派一台云梯车、一台照明抢险车、7台水罐车,赶赴现场,于18时46分终于将大火扑灭,有效地阻止了火势向周边建筑物蔓延(东面为该厂写字楼,西北面为另外两家工厂)。
智茂电器制品厂由于日光灯松脱,镇流器发热,使堆放在他较近的纸皮引燃发生火灾,虽是偶然事件,却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厂方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问题:
1.为了保证疏散,疏散楼梯间的平面和竖向布置应满足哪些要求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人类文明在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中获得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一直以来模仿中国,而中国的影响贯穿了德川幕府时代。正式的教育从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开始。直到19世纪,很多日本学者一直用中文书写他们的哲学、法律和宗教著作。普通人信奉从中国传到日本的佛教,而儒教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哲学体系。像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帝一样,德川幕府 * * 提倡朱熹的新儒学。新儒学强调孝道和对上忠诚,为幕府统治提供了理想的意识形态基础。幕府 * * 倡导、资助新儒学的学者,使新儒学的观点在教育课程中占主导地位。所有受过正规教育的人——包括商人的儿子和政府官员的后代——都长期受到新儒学价值观的影响。到了18世纪末,新儒学已经成为德川幕府的官方意识形态。

——《新全球史》杰里·本特利

材料二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耶稣会传教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材料三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材料四

二十世纪即将过去了。这个世纪是大西洋文明即西方文明的世纪。随着东亚工业化的高速推进,以大西洋为中心的世界舞台正在向太平洋方向扩展和转移。二十一世纪会不会是太平洋世纪呢?有人这样宣布。但我看,经济的全球化必将增进不同文化特性中的共同性,因此二十一世纪不会是东方文明的复合,而将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重新整合的世纪。

——《现代化新论》罗荣渠

请用史实说明“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体现了知识分子肩负了怎样的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