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下列实验与实例,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时发现泡沫屑不停地跳动

B.美妙的歌声使人心情愉快,发动机的噪声使人心烦

C.邮电局电话亭用玻璃制成,隔音效果比较好

D.两个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外进行太空行走,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通过电话进行交谈

答案

答案:A

题目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是噪音;

不同的物体表面,其吸收和反射声音的效果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光滑的表面能更好的反射声音;

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但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A、在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时见到泡沫屑不停地跳动,用转换法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美妙的歌声是乐音,即能使人心情愉快,发动机的声音是噪声,使人心烦,说明了乐音与噪音的区别。

C、电话亭用玻璃制成,是由于玻璃表面光滑,不易于吸收声音,是声音的优良反射体,这样传到电话亭外面的声音较少,起到了良好的隔音效果,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

D、两个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外进行太空行走,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通过无线电话进行交谈,这说明了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所以选A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原因和声音的传播条件,要结合相关的声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

选择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2004年年初,K出版社与吴亮签订《委托选编合同》,约定:K出版社委托吴亮组织选编《中国古诗名作》,总字数约60万字;K出版社享有该作品的著作权,选编者对该作品享有署名权;K出版社在该书出版后两个月内按15元/千字的标准付给吴亮一次性稿酬;吴亮应确保不侵犯他人著作权。

2004年3月,吴亮又与陈德荣签订《委托选编协议书》,约定的内容是陈德荣同意接受吴亮的委托承担选编《中国古诗名作》的任务;吴亮在书稿交稿后的一星期内,按12元/千字的标准向陈德荣一次性支付选编报酬;陈德荣享有署名权;若出版社编辑对书稿提出意见,陈德荣应负责处理,直至书稿质量合格。

2004年10月,陈德荣将全部书稿交付吴亮。吴亮按《委托选编协议书》的约定向陈德荣支付了全部报酬,并将书稿交K出版社。编辑人员在审稿中提出一些意见后,经吴亮将书稿退请陈德荣修改。陈德荣对编辑提出的意见作了处理,并在随附的《稿件处理说明》末尾署名“陈德荣”,留了通信地址和电话号码。

2005年年初,吴亮向K出版社转交了陈德荣修改后的《中国古诗名作》书稿和所附的《稿件处理说明》,并告诉出版社自己即是该书稿的选编者。不久,《中国古诗名作》出版,封面等处的选编者姓名都是“吴亮”。出版社按合同规定向吴亮支付了报酬。

2005年6月,陈德荣向法院提起著作权侵权之诉。诉状称:K出版社未经陈德荣同意,也未签订出版合同,就自行出版了陈德荣的作品,且书上没有标明选编者是陈德荣,这是侵犯了陈德荣合法拥有的发表权、复制权、发行权、署名权以及获得相应报酬的权利。

法院的判决仅认定K出版社应该为侵犯陈德荣的署名权而承担侵权赔偿责任,却不认为K出版社侵犯陈德荣的发表权、复制权和发行权。

问题一:

陈德荣的署名权受到侵犯,明明是由吴亮造成的,为什么K出版社也必须承担侵权赔偿责任?

问题二:

为什么说K出版社没有侵犯陈德荣的发表权、复制权、发行权和获得相应报酬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