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多项选择题

集资诈骗罪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区别之处在于( )。

A.侵犯的对象不同。集资诈骗罪的对象是他人用于集资获利所交付的集资款,既可以表现为资金,又可以表现为财物;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对象则是公众的存款,它只能表现为金钱的形式,并且只能以存款人用于存款而获取一定利息的形式出现

B.犯罪客观行为的表现方式不同。集资诈骗罪是以诈骗的方法去非法聚集资金,表现为诈骗方法与非法集资两种行为的统一。诈骗行为属于方法行为,其是为非法集资这一目的行为服务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即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以存款的形式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其虽可采用欺骗的方法进行,但不是必备的条件之一

C.犯罪客体不同。集资诈骗罪侵犯的客体为双重客体,其既侵犯了国家有关集资的金融管理制度、而且亦会侵犯公私财物所有权;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侵犯的客体却是单一的,即为国家有关集资,主要是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信贷管理制度

D.犯罪目的不同。集资诈骗罪的目的是为了将所非法募集到的集资资金据为己有,即具有非法占有之目的;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目的是为了营利,其不具有占有的目的意图

答案

参考答案:A,B,C,D

解析:集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行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①,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 ,何也?”何曰 :“臣不敢亡也 ,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 上,指汉王刘邦。

1、下列句中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信度何等已数言上 /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B、若亡,何也 /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C、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 /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D、此乃信所以去也 /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中的“奇”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既来之,则安之

C、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萧何重视韩信的一组是( )

①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②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

③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④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⑤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⑥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多次与萧何交谈,但迟迟得不到萧何的推荐,不被刘邦重用,于是韩信深感失望,就想逃跑到别处另谋高就。

B、萧何发现韩信具有帮助刘邦争夺天下的才干,多次向刘邦推荐。在韩信未得刘邦重用而逃跑后,又立即追回韩信,并说服刘邦拜韩信为大将。

C、刘邦对萧何十分信任,言听计从。他知道了萧何追回了韩信 ,并听了萧何对韩信的介绍就“欲召信拜之”,表现了他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从谏如流。

D、当时,诸将多有逃亡,刘邦为稳定军心,急欲拜将。但他向来傲慢无礼,在萧何的规劝下,终于隆重的举行仪式拜韩信为大将,军中诸将无不感到惊喜。

虽 有 嘉 肴 弗 食 不 知 其 旨 也 虽 有 至 道 弗 学 不 知 其 善 也 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 教 然 后 知 困 知 不 足 然 后 能 自 反 也 知 困 然 后 能 自 强 也 故 曰 教 学 相 长 也

                          ——《礼记·学记》

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文字。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