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已知某黏性土场地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180kPa,γ=19 kN/m3,e=0.80, IL=0.82。条形基础埋深为2.0m,基础宽度为1.5m,地下水位为5.0m,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的荷载为F=360kN/m,M=40kN·m/m。则该地基地震作用下的竖向承载力验算结果为( )。

A.满足,竖向承载力为293kPa
B.不满足,竖向承载力为293kPa
C.满足,竖向承载力为392kPa
D.不满足,竖向承载力为392kPa

答案

参考答案:A

解析: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第4.2.3条、第4.2.4条及《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第5.2.4条计算
ηb=0.3, ηd=1.6
fa=fakbγ(6-3)+ηdγm(d-0.5)
=180+0+1.6×19×(2-0.5)
=225.6kPa
faE=ξafa=1.3×225.6=293.3kPa
1.2faE=351.96kPa
p=F/b=360/1.5=240kPa
pmax=F/b+6M/b2=240+6×40/1.52=346.7kPa
p≤faE,Pmax≤1.2faE
竖向承载力验算满足。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下面是赵老师"交通与城市区位"一课的教学片段:教师:城市分布的趋势是向交通方便的位置集中。世界上的城市,尤其是各大城市,一般都建在主要交通线上。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在不同的交通运输时代,城市产生的区位有所不同。【板书】交通运输不同,影响城市区位教师:在古代,以什么交通工具为主?学生:帆船、马车。教师:在那样的交通时代,城市建在哪里?学生:河流、大道的汇合处。教师:南方、北方以什么为界?(秦岭-淮河为界)秦岭-淮河以南为南方,年降水量大于800mm,为湿润地区,南方雨季时间长,多河流,城市大都在河流汇合处,上次课我们共同学过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是沿河设城。那北方呢?雨季时间短,降水少,平原面积广大,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比如说古代的邯郸就是在两条驿道的交点上发展起来的。在古代,交通工具以帆船、马车为主;那么现代呢?【引导阅读】现代是公路、铁路运输时代,在公路、铁路枢纽以及公路、铁路沿线出现了一批城市。教师:有很多城市是因为铁路的修筑而发展起来的。例如石家庄,它原来不过是正定县的一个小乡村,当初京汉铁路(北京到武汉的铁路)修到正定县时,正定县的人说破坏他们的风水,把车站向南迁了十几千米,建在了石家庄。不料,后来石太、石德线,又在这里与京汉线相交。石家庄成了重要的铁路枢纽,大大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其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其地位不仅超过了正定县,而且成了省城,人口也超过100万,而正定县只不过是个约3万人的小城,像这样"火车拉来的城市"很多,比如书上提到的株洲市,大家把书翻到第48页,读图6.14株洲城市的发展,大家找一下,有哪几条铁路经过株洲市?

上述材料中,该教师主要采用了哪种地理课堂讲解方法?其一般过程是怎样的?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