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地等高线图,据此回答1—3题。

1、图中所示河流的流向是[ ]

A、由西向东再向南

B、由西北向东南再向西南

C、由南向北再向西

D、由西南向东南再向西北

2、图中所示范围内居民点的分布特征是[ ]

A、高原分布多,山地分布少

B、公路和河流两岸分布多,丘陵分布少

C、山谷分布多,沿海分布少

D、河流两岸分布多,公路两岸分布少

3、有关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和湿润

B、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柑橘

C、紫色土分布,有梅雨和伏旱现象

D、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答案

1、A

2、B

3、B

解答题
单项选择题

任何语言都存在着歧义现象,汉语也不例外。比如在汉语中,“生意”一词就至少可做两种解释。一种是指“生机”、“生命的活力”,如雪中红梅、[ ],都可以说是生意盎然的象征。另一种是指“买卖”,亦即“商业经营”,如沿街叫卖、炒股放债、长途贩运,也都叫做“生意”。这两种“生意”其“能指”相同,但“能指”下边蕴涵着的“所指”却迥然有异。
文人们历来看重的显然是前一种“生意”。明代学者张岱说,弹琴拨阮,唱曲演戏,描画写字,作文赋诗,凡诸百项,皆借此一口“生鲜之气”,得此生意者,自致清虚,失此生意者,终成渣秽。清代学者王夫之也认为,写作时含情能达,会景生心,体物得神,有了生意,便自有灵通之句。由此看来,要使生活之树常青,生命之藤常绿,就缺少不了这股勃然于体内飘然于体外的生意。
商人看重的则是后一种“生意”,即以物生物。做生意就像饲养母鸡一样,抛出的是麸糠,获得的是鸡蛋甚至金蛋。对于人类现实存在着的社会生活而言,这两种“生意”,自然都是不可缺少的。但从目前的行情看,后一种“生意”正酿成热门,甚至连“文人下海”也似乎成了一种时髦。这就不免令人有些担心,因为随着“文学艺术商品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两种生意就可能渐渐地只剩下一种生意了。从字源学考证,“意”者,“心音”也。生意,生意,生到最后,如果只能生出一堆硬邦邦的金币和实打实的物质来,那么生意还能成其为生意吗

通观全文,作者写作本文的切入点是( )。

A.对“生意”的论述

B.“生意”学

C.谈艺术与经商

D.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