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分析题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海陆昼夜增温、冷却的模拟实验,如下图所示:

材料二:

图甲为福建省七月气温分布图,图乙为图甲中B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分布

(1)材料一实验说明了什么地理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出图甲由A地经戴云山、B地到黄岗山一线的气温分布特点,并根据材料一的实验,说明A地气温

    比B地低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福建省是我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重点林区,森林火灾的危险性很大。结合图乙分析,说出B地一年

    中森林防火的重点季节及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大致呈M状分布(可有不同的形态描述,但应能说出平原和内陆河谷气温较高,黄岗山和戴云山区

    气温较低的意思);A地处于沿海,受到海洋影响显著,夏季增温较慢,气温较低。(言之有理即可)

(3)秋冬;B地盛行冬季风,为一年中的干季,风干物燥,易引发森林火患。(言之有理即可)

问答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简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顾炎武是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他一生激烈批评空谈心性、剿说玄理的虚芜之论,坚决反对雕琢辞章、缀辑故实的无用之学,……他主张以“修已治人之实学”,代“明心见性之空言”,强调学问不仅要修诸身心,更要达于政事。

——魏长宝《顾炎武与乾嘉学派》

材料二:

考证学在清代中叶达到了顶峰,它完全主导了中国的学术界。……清代学者对丰富的中华文化遗产重新作了评估和整理,但没有建立什么新的思想成分,或者说没有创立什么重要的哲学学派。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勤勉尽心的解释者和整理者,但不是创造性的建设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6版

材料三:

王国维在提到龚自珍、魏源所代表的学术转型时,就精辟地概括说:“龚魏二氏实际上承乾嘉专门之学,而有清初诸老经世之志”,不过,从根本上说,他们……体现了一种新的学术追求。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四:

泰西自十五世纪文学复兴以后,学者犹不免涉于诡辩,陷于空想。自倍根(注:弗兰西斯·培根)兴而始一矫之。有明末叶,正中国之诡辩空想之时代也。及时之亡,顾、黄、王、颜、刘诸子,倡实践实用之学。得其大者,(乾嘉)…诸君,同时蔚起,各明其一体。其时代与倍根同,其学统组织之变更,亦颇相类。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材料五:

李鸿章说:“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万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公等可不喜谈,鄙人若亦不谈,天下赖何术以支持耶?中国日弱,外人日骄,此岂一人一事之咎!过此以往,能自强者尽可能自立,若不自强则事不可知。”他希望“士大夫留心经世者皆当以此为身心性命之学,庶几学者众而有一二杰出,足以强国而赡军。”

——苑书义《李鸿章传》

回答: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材料五,说明19世纪中期以来李鸿章的思想认识有哪些新发展?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最大影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