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多项选择题

费斯廷格认为认知失调的原因包括()。

A.逻辑矛盾

B.文化价值冲突

C.观念矛盾

D.新旧经验相悖

答案

参考答案:A, B, C, 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有关态度转变理论中认知失调理论的掌握情况。认知失调理论是由费斯廷格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个体关于自我、环境和态度对象都有许多认知因素,当各认知因素出现"非配合性"的关系时,个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失调认知对个体的意义越大,失调的认知成分多于协调的认知成分,则认知失调的程度越大。认知失调给个体造成心理压力,使之处于不愉快的紧张状态。此时,个体就会产生消除失调、缓解紧张的动机,通过改变态度的某些认知成分,达到认知协调的平衡状态。费斯廷格认为,认知失调可能有四种原因:(1)逻辑的矛盾,如水应该在0℃时结冰,但个体却看到冰在30℃时还未融化;(2)文化价值的冲突,一种行为在一种文化中被接受,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被视为不可思议;(3)观念的矛盾,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观念层次上评价,得出矛盾的结论,也可以引起失调;(4)新旧经验相悖,当我们的新行为与旧经验不一致时,对行为的认知也会出现失调。而消除、减少认知失调的途径主要有三种:(1)改变或否定失调的认知因素的一方,使两个方面的认知因素协调;(2)引入或增加新的认知因素,以改变原有的不协调关系;(3)降低失调的认知因素各方的强度。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高渐离以筑击始皇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嚯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被雇用的人。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嚯其目:弄瞎他的眼睛。嚯,熏瞎。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兵诣赵——益:增加。

B.秦王必——解:懈怠。

C.言是非——窃:暗地里。

D.举筑秦皇帝——朴:撞击。

2.下列语句加粗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诏王翦军伐燕   ②高渐离乃铅置筑中

B.①燕王使使斩太子丹 ②彼庸知音

C.①秦复进兵攻    ②久,作苦

D.①从者以告主    ②重赦之,乃嚯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十个月后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B.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C.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心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D.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特别赦免了他的死罪,薰瞎了他的眼睛,留在身边击筑。 

4.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