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币驱逐良币”是货币市场的一个重要应用,也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定律。该定律是这样一种历史现象的归纳: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将被驱除,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当事人的信息不对称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存在的基础。如果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都十分了解,劣币持有者就很难将手中的劣币用出去,即使能够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币的“实际”而非“法定”价值与对方进行交易。简单说货币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当货币的接受方对货币的成色或真伪缺乏信息的时候,想办法提供价值更低的交易物,而交易物的需求方(也就是支付货币的一方)相应地也会去用更不足值的货币来进行支付,最终导致整个市场充斥劣币。
下列选项与原文相符的是( )。
A.劣币因为其法定价值高于实际价值,所以比良币更受欢迎
B.如果不加以限制,劣币驱逐良币会导致货币丧失一般等价物的属性
C.因为普遍认为良币价值更高而将其收藏,所以“劣币驱除良币”是由于人们的主观倾向造成的现象
D.市场上充斥劣币是由于人们对良币与劣币之间区别十分了解,而对其进行了收藏
参考答案:C
解析: 选项A中“比良币更受欢迎”存在错误,可排除。材料中只点明了若不加以限制,“最终会导致市场充斥劣币”,可能导致货币贬值,但未必失去了一般等价物的属性,故选项B应排除。选项D中“是由于人们对良币与劣币之间区别十分了解”存在错误,材料中明确指出了“如果交易双方……进行交易”,故排除。本题正确答案为选项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