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已知某车间总余热量Q=582kJ/s,m=0.4,F1=F3=15m2,空气动力系数K1=0.6,K2=-0.4,K3=-0.37侧窗与天窗间中心距h=10m。μ1=μs=0.6,μ2=0.4,室外风速VW=4m/s,室外空气温度tW=26℃,β=1.0,要求室内工作区温度tn≤tW+5℃,现采用自然通风方式对车间降温,则天窗面积为()。

A.32.5m2

B.32.9m2

C.34.2m2

D.37.7m2

答案

参考答案:D

解析:

(1) 计算所需的全面通风换气量:

首先确定三个温度参数即工作区温度tn=tw+5℃=26+5℃=31℃

上部排风温度:

车间内的平均空气温度:

则全面通风换气量为

(2) 计算各窗孔的内外压差:

车间内外空气密度差为

△ρ=ρwn=ρ2634.8=1.181-1.147kg/m3=0.034kg/m3

故室外风的动压为:

假设窗孔1的余压为△Px1,各窗孔的内外压差为

△P1=△Px1-△Pf1=△Px1-K1

ρw=△Px1-0.6×9.45=△Px1-5.67

P2=△Px2-Pf2=(△Px1+gh△P)-K2

ρw=(△Px1+9.81×10×0.034)-(-0.4)×9.45=△Px1+7.12

△P3=△Px3-Pf3=△Px1-K3

ρw=△Px1-(-0.3)×9.45=△Px1+2.84

由于窗孔1、3进风,△P1和△P3均是负值,带入公式时,应取绝对值。

(3) 确定△Px1

根据空气量平衡原理,进排风之间的关系为

G1+G3=G2=46.1kg/s

因此:

解上式,得△Px1≈-3.0Pa。

(4) 计算天窗面积F2

阅读理解与欣赏

 精段精析完成下面各题。

  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与树为邻的一位老太太偏说她听见老树叹息,一声又一声,像严重的哮喘病。伐树的工人什么也没听见,树缓缓倾斜时,他们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早晨,行人只见地上有碎叶,叶上每一平方厘米仍绿着。它果然绿着生,绿着死。缓缓的,路面染上旭辉;缓缓的,清道妇一路挥帚出现,她们戴着斗笠,包着手臂,是树的亲戚。扫到树根,她们围着年轮站定,看那一圈又一圈的风雨图,估计根有多大,能分裂成多少斤木柴。一个说,昨天早晨,她扫过这条街,树仍在,住在树干里的蚂蚁大搬家,由树根到马路对面,流成一条细细的黑河。她用作证的语气说,她从没有见过那么多蚂蚁,那一定是一个蚂蚁国。她甚至说,有几个蚂蚁像苍蝇一般大:她一面说,一面用扫帚划出大移民的路线,汽车的轮雕几次将队伍切成数段,但秩序毫不紊乱。对着几个睁大了眼睛的同伴,她表现出乡间女子特有的丰富见闻。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每一个黑斗士在离巢后,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周,表示了依依不舍。这是那个乡下来的清道妇说的。这就是落幕了,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    

   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枝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时间仍然是在夜间,这一夜无星无月,黑得像一块仙草冰。他们带利斧和美制的十字镐来,带工作灯来,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二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汗水超过了预算数,有人怀疑已死未朽之木还能顽抗。在陷阱未填平之前,车辆改道,几个以违规为乐的摩托车骑士跌进去,住进医院。不过这一切都过去了。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1.这三段共写了几件事?用自己的话概括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意思就是“交通专家决定砍去那棵树”,可作者为什么不那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清道妇讲述蚂蚁国故事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说“老树是通灵的”,果真如此吗?作者为何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把锯树说成“屠杀”,把锯树人说成“刽子手”等,从中能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