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4分)

也许我很微,就像一棵小草那样平淡无奇,但菲菲细雨却使我像碧玉般玲珑透;也许我很缈小,就像一朵野花那样鲜为人知,但和煦的阳光却使我绽放忍俊不禁的笑容。平凡中同样蕴含生命的美质。

小题1:给语段中划线的字注音。(1分)

            剔          

小题2:改正语段中的两个错别字。(1分)

        改为                         改为          

小题3:解释语段中两个词语的意思。(2分)

鲜为人知                              

忍俊不禁                              

答案

小题1:卑    bēi            剔    tī    

小题1:“菲”改为“霏”     “缈”改为“渺”

小题1: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题目分析:一小题中的“剔”是极易读错的字。在语段中找错字,要有较好的文字功底,如果一时找不到,则要一字一字斟酌,直到找出为止。语段中的“霏”是形容雨的,所以是雨字头。平时练字时,就要注意这样的规律。两个成语的意思较为明显,顾名思义就可以解释出来,相对而言,“忍俊不禁”更应注意一些,尤其是正确的使用。

点评: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误读积累,阶段总结等,尤其是误读误写字的积累。同时接近考试时要适当做一些强化训练,以及时查漏补缺。

所学课文中出现的词语、成语,包括文言文中出现的成语,是考查的重点。对于这些词语要做到知其意,善运用。平时要在积累上下工夫,对于易于混淆的词语成语要进行比较积累。

问答题 简答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

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汉书》)

小题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不忍见祸逮身逮:殃及

B.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擅:擅权

C.绐载行市绐:欺骗

D.吾亦恨之恨:痛恨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晁错死因的一组是(3分)

①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

②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③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④刘氏安矣,而晁氏危

⑤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⑥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事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能。

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D.汉景帝听信爰盎的话杀了晁错,并未达到使吴楚七国罢兵的目的,还使天下之土不敢再直言进谏,汉景帝极其懊悔。小题4:把下面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5分)

(2)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