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某企业丙作为一起行政案件(甲不服乙对丙的行政处罚行为而诉乙)的第三人,丙在一审程序中,因工程事务繁忙,未能提供有关证据,导致一审判决不利于丙。后来乙机关依法提起上诉,丙才重视起来,遂在二审程序中提交了一些证据,对于这些证据:

A.人民法院应当认可

B.人民法院可以认可

C.人民法院可以将其作为考虑因素

D.人民法院不予接纳

答案

参考答案:D

解析:【测试点】 第三人的举证期限。
【解析】 《行政诉讼证据规定》第7条规定:原告或者第三人应当在开庭审理前或者人民法院指定的交换证据之日提供证据。因正当事由申请延期提供证据的,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在法庭调查中提供;逾期提供证据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原告或者第三人在第一审程序中无正当事由未提供而在第二审程序中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不予接纳。
  本题中丙应当不属于有正当事由,因而人民法院对于其在二审程序中提供的证据不予接纳。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利用机会就是乘时:机会稍纵即逝,所以______而______以外,还该______而______。治生或者说致富的过程,在那时有三个阶段:第一,“无财作力”,以劳力赚钱。稍有积蓄,便是第二,“少有斗智”,因为资本太小,一方面亏蚀不起,一方面要争取暴利,不得不费尽心机,想出许多“花招”来取胜。于是第三,“既饶争时”,默察时势环境的变化,掌握机会,大量进货、抛售,或作远程的投资。
这个过程与目前的情况,几乎完全吻合;所谓“少有斗智”,正就是中小企业经营之所以特感吃力之故,一旦有了数千万的资本,就不必再去冒险投资,只要挑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企业投资,必有盈利,成为“不窥市井,不行异邑,坐而待收,身有处士之义”的现代“封君”。
但是,这样舒服的做法不大可能成为巨富的。要成巨富,还须“争时”,放远眼光、走在别人前面。当然,仅有眼光是不够的,作为一个第一流的货殖家,要像刁间那样具备“智”、“勇”、“仁”、“强”四种品德。
这是白圭的理论,而为刁间所充分实践。白圭是洛阳人,生在战国初期,周威烈王的那个时代。其时有个有名的经济学家,名叫李悝,帮助魏文侯从事经济革新,获得极大的成功。李悝是个重农主义者,所以他的经济学说,偏重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概括而言,可得八个字:增加生产,调节盈虚。
(选自高阳《假官真做清官册》,《高阳作品集》,上海三联书店,2003)(北京安通学校提供)

按照白圭的理论,最有可能成为巨富的人是:

A.眼光超前、行动迅速的人

B.懂得争时且具有非凡商业智慧的人

C.商业意识超前、品德优秀的人

D.市场洞察力敏锐、决策果断的人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