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某县公安局刑事警察赵某下班期间发现有人斗殴,即予以制止。正巧打架的马某与赵某有隙,便对赵某出言不逊。赵某大怒,拔枪将马某击伤。下列关于赔偿责任正确的说法是:( )

A.应由赵某赔偿,因其行为属于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

B.应由赵某赔偿,因其是刑事警察,无治安管理职权,且是在下班时间作出

C.应由公安局赔偿,因赵某的行为是在执行职务

D.应由公安局赔偿,因赵某的行为属于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的情形

答案

参考答案:A

解析: 在实务中,通常以下列四种因素作为区分公务行为和个人行为的标准:(1)时间。公务员在上班时间实施的行为,通常可以认为是公务行为。 (2)岗位。公务员在其工作岗位上实施的行为通常可认为是公务行为。公务员在工作场所以外实施的行为则多视为个人行为。(3)职责。公务员非在上班时间或在非工作场所实施的行为如与其职责有关,通常亦可认为是公务行为。反之,如其行为既不是在上班时间或工作场所实施,又不能证明相应行为与其职责有关,则应认为是个人行为。(4)命令。公务员依行政首长命令、指示或委托实施的行为,通常可以认为是公务行为。《人民警察法》第19条规定:人民警察在非工作时间,遇有其职责范围内的紧急情况,应当履行职责。据此,人民警察负有制止违法行为的职责。赵某的初衷确实也是前去履行职责,似乎属于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伤害的职务行为。但因马某“出言不逊”,赵某因个人恩怨动怒用枪,其行为的性质即发生了变化,即由公务行为转化为了个人行为。因此,识别一个行为是否公务行为,应当综合考虑以上四个方面的因素,不能绝对、惟一地使用某一个标准。

阅读理解与欣赏

炳烛而学(13分)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③矣。”师旷曰:“何④不炳烛⑤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⑥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⑦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⑧?”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②师旷:春秋时晋国的乐师,眼睛失明,善于弹琴,精于辨音。③暮:晚。④何:为什么。⑤炳烛:点燃蜡烛照明。烛:光明,显著。⑥为人臣:做臣子的。⑦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⑧孰与昧行乎:与摸黑走路比哪个好呢?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4分)

①臣之(     )           ②少而好学,日出之阳(      ) 

③盲臣敢戏其君(      )   ④哉(     )

小题2: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是吾剑之所从坠

B.故时有物外之趣

C.项为之强

D.何不试之以足小题3:翻译句子。(4分)

①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②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小题4: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句,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2分)

                                                                            

                                                                            

单项选择题 A3/A4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