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7分)

一本好书,就像一sōu( )航船带领我们从狭(   )的地方驶向生活的广阔海洋,延展生命的有限jiāng(   )域。“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籍是哺育心灵的母乳,铸造灵魂的工具                                 。读书,使我们的精神不再贫乏,生命不再贫弱,人生不再孤独,让我们成为有信念、达情理、知荣辱的人。为此,在2010年4月23日第十五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连云港市图书馆将举办以“保障阅读权利,享受阅读快乐”为主题的系列读书活动。

小题1:在括号内,给加线字注音或依据拼音写汉字。(3分)。

小题2:请仿照划线的句子,根据文意,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2分)

小题3:请你为市图书馆开展的系列读书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不得使用上述语段中的主题语,不超过15字)(2分)

答案

小题1:艘   ài   疆  

小题2:示例:启迪智慧的钥匙,提升素养的阶梯。

小题3:例一:走进图书馆,让经典成为挚友。例二:互赠一本好书,传递美好情感。例三:尘封的好书翻出,和朋友分享。例四:读书吧!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

小题1:

题目分析:注意“艘”与“疆”的写法,“艘”是“舟”字旁,不是“月”字旁,“疆”不是“僵”。

点评:本题不难,学生要判断的字词很少,且是常用字。本题将汉字拼音与字形的知识放在阅读段中考查,这种形式很好,给学生提供语境,方便学生思考解答,且让学生了解字词具体的运用。

小题2:

题目分析:注意观察例句中喻体的特点:一个动词和一个名词皆用比喻,且两词在意义上有关联性。可用“开启……的钥匙”“攀登……的阶梯”这样来比喻。

点评:本题不难,例句简单,内容浅显,易于仿写。仿写句子,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汉字句子中结构和写法的了解,也是写作练习好很的方式。仿句,要注意观察句子的特点,严格按照要求仿写。

小题3:

题目分析:注意题干中两个信息点,一是所写句子的性质是“宣传语”,它要求有思想性和鼓动性,语言上要简洁生动有吸引力,二是“宣传语”的场合和环境,是图书馆开展读书活动,那么就要以倡导读书为主题。可以参照文中的例句仿写。

点评:本题不难,学生了解很多少读书的名言,稍加改造,与“图书馆”相联系即可。在书本上学习语言是对知识的了解,在实践中运用语言才能培养语言的能力,所以,要善于把所学语言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选做题)

窗里窗外的世界

迟子建

  哈尔滨是一座缺少绿地的城市,所以在这里是没有草地上的阅读的。我所渴望的在假日中带着一本书,能够懒洋洋地坐在草地上的阅读也就只能成了一种奢望。好的读书环境应该是与自然联系在一起的,可是在拥挤、喧闹的城市里,你只能蜗居在家里读书。

  从鲁迅文学院毕业后到哈尔滨工作,正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脱离了北京那种躁动的生活环境,哈尔滨的相对宁静让我觉得格外舒适。在北京的三年中,读了很多“热点”和“潮流”中的作家作品,比如马尔克斯、劳伦斯、米兰·昆德拉等。那些作品完全是由于大家一致叫好而跟着去阅读的,其实读后觉得他们并不像人们推崇的那么伟大。

  我刚来哈尔滨时,住在省图书馆附近。那时我就有了创作长篇小说《满洲国》的动机。我在省图办了一个借阅证,每周都要去那里几次,查阅关于“满洲国”的相关资料,做了大量笔记。有的时候懒得回家做饭,从省图出来就进了附近的小餐馆,吃上一盘水饺,或者是一个玉米面菜团子。街市是热闹的,可人一旦进入读书状态,所有的热闹似乎都与己无关了。由于沉浸在对“满洲国”的幻想中,所以我常常觉得街上的行人穿的是长袍马褂,某个门脸俗艳的铺子是那个时代的妓院,有点“不知今夕何夕”之感。在留意“满洲国”相关资料的同时,我也阅读其他的书籍。我发现,人越是独自面对着生活,才会有独特的判断力。这时我已经不喜欢读那些人云亦云的“潮流”中的书籍了,我重拾经典著作,读《红楼梦》、《三国演义》、《复活》、《包法利夫人》、《神曲》、《红与黑》、《悲惨世界》、《鱼王》等作品,同时也读安徒生、格林的一些童话作品,觉得它们真是好,它们的魅力有如陈年老酒,愈久愈醇。读书之余,有的时候也到外面走一走,最常去的是松花江边,我喜欢黄昏时去,倚着江畔的栏杆看落日。落日浸在江水中时,水面的波光就会变成金黄色 ,好像江上游着一群一群的金鱼。

  哈尔滨有“冰城”之称,它一年之中大约有半年时间是在冬天。冬天更是读书的好时节。夜晚,你坐在灯下,听着北风在窗棂上呜呜地叫,感受着室内有如春天般的温暖,你随便拿起一本书来,都会有一种无与伦比的幸福感。尤其是下雪的日子,你坐在窗前,看着窗外飘飞的雪花,手中握着一卷书,会更加的思绪翩翩。这种时候你会想起叶芝的诗: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地读,回想你昔日眼神的柔和……所以我每年创作力最旺盛的季节,就是冬季。大自然进入了休眠状态,再没有绿树红花了,但我的思维却空前活跃起来,不仅创作激情飞扬,而且爱大量地读书。我的枕畔,常同时摆着好几本书。比如读累了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我会马上拿起辛弃疾的诗词;被《日瓦戈医生》的沉重而压抑得要出现失眠的感觉时,赶紧读两篇周作人的散文。中国那些好的 文学作品,从来都不乏优雅、闲适的气息。好的文字对我来说就是一片片飘舞的雪花,让人赏心悦目、滋润心田。

  哈尔滨是个四季分明的城市。春天,你能感受到暖融融的微风;夏季,雷声常在城市的上空响起;秋季,林 * * 上会堆积着金黄色的落叶,而冬季,这城市在雪中看上去一派苍茫。读书写作之余,到道里的中央大街踏着青色的石子路走上一程,随便踅进哪家咖啡馆呷上一杯咖啡,你会有一种格外温存的感觉。当然,你还可以到索菲亚大教堂去,看着教堂的建筑,你会联想到那些总是给人带来一股博大、忧伤之气的俄罗斯文学。不过,在哈尔滨,这样的老街老建筑在九十年代初疯狂的“动迁”建设中折损不少,好在现在政府意识到了历史遗迹对一座城市文化积累的重要性,使一些老建筑“幸免于难”。

  我们在窗里读书,在窗外阅读这座城市。窗里与窗外的世界有时是隔绝的,有时又是相互联系的。总在窗外流连,人就不容易走进“自我”,缺乏一个作家所应具有的内心生活,容易使艺术陷入平庸和世俗的泥潭;可是固执于在窗里营造自己的那种“阳春白雪”般的读书生活,又容易脱离了琐碎却又朴素、喧闹却又透露着温馨之气的现实生活,使艺术成为“空中楼阁”。对一个作家来讲,窗里与窗外的生活都不可或缺。

  我在阅读这座城市的时候,它也在悄悄阅读我。我阅读它的风霜雨雪,它阅读我的喜怒哀乐。虽然在这里没有浪漫的草地上的阅读,我一样觉得愉悦。

1.从全文看,作者围绕“窗里世界”和“窗外世界”分别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1)窗里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窗外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写“哈尔滨是一座缺少绿地的城市,所以在这里是没有草地上的阅读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四段分别写到“北风在窗棂上呜呜地叫”和“窗外飘飞的雪花”,请简要赏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对“窗里世界”与“窗外世界”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结合艺术创作作了阐述。对两者的关系,你的观点是什么?请以“学生学习”为例进行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 A1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