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目前已被广泛用于体育场馆、展厅的刚性防水材料是( )。

A.“膜结构”防水屋面

B.聚氯乙烯瓦

C.金属屋面

D.沥青油毡瓦

答案

参考答案:A

解析:膜材是新型膜结构建筑屋面的主体材料,它既为防水材料又兼为屋面结构。膜结构建筑是一种具有时代感的建筑物。它的特点是不需要梁(屋架)和刚性屋面板,只以膜材由钢支架、钢索支撑和固定,膜结构建筑造型美观、独特,结构形式简单,表现效果很好,目前已被广泛用于体育场馆、展厅等。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美”字的来源,是“羊大为美”。《说文》对美的注释是“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来源于好吃、味美。孔子的“君子成人之美”,把美与善、美与满足混在一起,他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是例证。大哲学家庄子,对美很有点辩证的把握,看到了美的相对性。他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孟子认为“充实之为美”,已经触及了一些内涵此外《礼记》的“美恶皆在于心”,把美看成是主观的东西,还有散见于诗词、文章的不少观点,如美在恰如其分,在于匀称,即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所描绘的东邻之女的美,“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至于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则说明了美在自然。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谚语,道出的是美在于关系。对于美是不是主客观的统一,苏东坡的《琴声》作了这样的思索:“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以上种种,虽挂一漏万,确也说明“________”。如美学家朱光潜所云:“法国人往往把美叫做‘我不知道它是什么’。”

其实,漂亮的形象引起人们感官愉悦,进而触发其爱慕甚至占有的情感,这里有历史的、文化的、民俗的、道德的、时代的、物欲的等多种因素作用于其间。包括体育竞技、书法、绘画、文学作品等之所以让我们觉得美,归纳起来,首先,是在于一种具体的形象(不是抽象的概念)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其次,感官把接受的形象作用于情感,引起了我们的爱慕和喜悦,给我们享受和陶醉。第三,能够引起我们审美情感的形象,只能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它们都只对于人,对于人类社会才有意义。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美不是自然现象(如花的红和花的美有区别),也不是私有现象(美能分享,美有公认的标准),如少女能歌唱失去的爱情,而守财奴不能歌唱他所失去的钱财(因为后者的歌唱不能和他人交流、共鸣,因此不会动人)。第四,自然、社会生活、艺术作品中的各种形象,不是都美,即美除了形象性、感染性、社会性的特点外,还必须具备一个最根本的特点——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美的形象应当反映出人作为人的本质力量,也即人有意识、有目的,能动地去改造世界,追求真与善,从而在客观世界取得自由这样一种能力和力量。如庖丁之出神入化地解牛,医生神奇熟练地运用手术刀,社会井然有序地和谐发展,神舟飞船出入自由地遨游太空……美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之一,所以有稚子之心,美在无邪;少女之心,美在无瑕;志士之心,美在无私;壮士之心,美在无畏之誉。(选自《人民文学》2003.12)

1.下列是对文中古人对“美”的认识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美就是善,就是满足。总之,美是主观的东西。

B.孟子认为美是充实的,他比孔子则更触及了美的内涵,认为美是客观真实存在的。

C.庄子认为美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美,美没有一定的标准,因而美是虚无飘渺的。

D.宋玉对“东邻之女”美的描述,也是基于认为美是主观的认识。

2.苏东坡的《琴声》体现了他对美的认识,最能说明他的观点的一项是( )

A.美是难以说清的东西。   B.美是主观的东西。

C.美是客观存在的东西。   D.美是主客观统一的。

3.第二段空缺处是一句关于美的名言,最恰当的一句是( )

A.美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黑格尔 )        B.美是难的。(苏格拉底)

C.美是一种本质的现象。(歌德)             D.美本身都是无限的。(黑格尔)

4.下列是本文作者对美的见解,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须具有一种具体的美的形象(漂亮的形象),才能引起人们感官的愉悦,从而产生美的享受和陶醉。

B.不仅形象要作用于感官,而且感官还要作用于情感,这样才能产生美,因而美是人区别动物的标志之一。

C.美不是自然现象,也不是私有现象,它只能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对人对社会有意义。

D.美总是与真与善相联系的,只有反映出人们有意识、有目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力量的才是美的形象。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杏黄月

张秀亚

  杏黄色的月亮在天边努力地爬行着,企望着攀登树梢,有着孩童般的可爱的神情。空气是炙热的,透过了纱窗——这个绿色的罩子,室中储蓄了一天的热气犹未散尽,电扇徒劳地转动着。桌上玻璃缸中的热带鱼,活泼轻盈地穿行于纤细碧绿的水藻间,鳞片上闪着耀目的银光,这是这屋子中唯一出色的点缀了。这还是一个孩子送来的,他的脸上闪烁着青春的光彩,将这一缸热带鱼放在桌子上:“送给你吧!也许这个可以为你解解闷!”

  鱼鳞上的银光,在幕色中闪闪明灭。她想,那不是像人生的希望吗?闪烁一阵子,然后黯然了,接着又是一阵闪光······但谁又能说这些细碎的光片,能在人们的眼前闪耀多久呢?杏黄月渐渐地爬到墙上尺许之处了,淡淡的光辉照进了屋子。屋予中的暗影挪移开一些,使那冷冷的月光进来。门外街上的人声开始嘈杂起来,到户外乘凉的人渐渐多了,更有一些人涌向街口及更远的通衢大道上去,他们的语声像是起泡沫的沸水,而隔了窗子,那些“散点”的图案式的人影,也像一些泡沫:大的泡沫,小的泡沫,一些映着月光的银色泡沫,一些隐在黝暗中的黑色泡沫,时而互相推挤着,时而又分散开了;有的忽然变大了,闪着亮光;有的忽然消灭了,无处追寻。忽然有个尖锐而带几分娇慵的声音:“月亮好大啊,快照到我们的头顶上了。”接着是一阵伴奏的笑声。

  玻璃缸中的热带鱼都游到水草最密的方向去了。街上嘈杂的人语声、欢笑声,暂时沉寂了下来。①谁家有人在练习吹箫,永远是那低咽的声音,重复着,重复着,再也激扬不起来了。月亮也似仍在原来的地方徘徊着,光的翅翼在到处扑飞。门外像有停车的声音,像是有人走到门边……她屏止了呼吸倾听着。那只是她耳朵的错觉,没有车子停下来,也没有人来到门前,来的,只有那渐渐逼近的月光。月光又更亮了一些,杏黄色的,像当年她穿的那件衫子,藏放在箱底的已多久了呢,她已记不清了。

  没有开灯,趁着月光她又将桌子上的那封老同学的信读了一遍,未了,她的眼光落在画着星芒的那一句上:“我最近也许会在你住的地方路过,如果有空也许会去看看你。”也许……也许……她脸上的笑容,只一现就闪过去了,像那些热带鱼的鳞片,悠然一闪,就被水草遮蔽住了。水草!是的,她觉得心上在生着丛密的水草,把她心中那点闪光的鳞片,那点希望都遮住了。

  她怏快地将信叠起,塞在抽屉底一些旧信中间。②那低咽的箫声又传来了,幽幽的,如同一只到处漫游的光焰微弱的萤虫,飞到她的心中,她要将它捕捉住……对,她已将它捕捉住了那声音一直在她的心底颤动着,且萤虫似的发着微亮。她像是回到了往日,她着了那件杏黄的衫子轻快地在校园中散步,一切像都是闪着光,没有水草,……是的,一切都是明快朗丽的,没有草在通明的水面上散布暗影,年轻的热带鱼们在快活地穿行着,于新鲜的清凉的水里,耳边、窗外、街头没有嘈杂的声音传来。那些女孩子们说话的时候,也没有这么多的“也许,也许”,她们只是写意地在那园子里走着,欣赏着白色花架上的茑萝,一点一点的嫣红的小花。

  她睁开眼睛,又大又圆的月亮正自窗外向她笑着,为她加上了一件杏黄的衫子,她轻轻地转侧:“一件永不褪色的衫子啊。”

  月光照着桌子上的玻璃鱼缸,里面的热带鱼凝然不动,它们都已经睡去了,在那个多水草的小小天地里。夜渐渐地凉了,凉得像井水。夜色也像井水一样,在月光照耀不到的地方作蔚蓝色,透明而微亮的蓝色。

  她站在窗前,呼吸着微凉的空气,她觉着自己像是一尾热带鱼,终日在这个缸里浮游着,画着一些不同的圆,一些长短大小不同的弧线。她向着夜空伸臂划了一个圆圈,杏黄色的月亮又忍不住向她笑了,这笑竞像是有声音的,轻金属片的声音,琅琅的。

1.文中的“她”把“鱼鳞上的银光,在暮色中闪闪明灭”比作“人生的希望”,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文中两处对“箫声”的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她像是回到了往日……”这段文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以“杏黄月”为题,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对文本的理解,请你写出两点人生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