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新世纪的十年里,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稳固发展,上海合作组织不断壮大,中巴关系得到加强,中印关系不断改善,中国与东盟互信增加,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10+3”合作机制的发展,中日韩三国合作机制逐步建立等等,这些都表明中国外交战略与和平发展道路的成功。上面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A.中国的外交政策一直在坚持韬光养晦的战略

B. 中国的外交政策一直在坚持实事求是的政策

C.中国的外交政策一直在坚持推行睦邻友好与合作的大政方针

D.中国的外交政策一直在坚持强调寻求利益的汇合点,强调大局和包容性

答案

参考答案:C

解析:文段是分总结构。前面的“中俄关系”“上海合作组织”“中巴关系”等都是分句,最后一句是总,也是文段的主旨句,即整个文段都是在讲中国的“战略外交与和 平发展”,其中“和平发展”是关键词,与之对应的只有C项。A项,“韬光养晦”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的意思。这个成语在20世纪80年代末,曾被邓 * * 拿 来阐述中国当时的外交战略方针。B项,“实事求是”不是文段的重点。D项,“利益的汇合点”在文段中体现不出来,文段简单概括外交战略,并没有进一步介绍 有关“利益的汇合点”的内容。

综合题

材料一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6分)

材料二  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这种哲学适用于政府与历史上,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理既然只是存现于具体事务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学家所制定历史与社会之典范之“天理”,就根本不存在了。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2)根据所学知识,以王夫之同时代的思想观点为材料二中“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提供一则佐证。(4分)综合材料一、二,说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3分)

材料三   明代中期思想家李贽认为:“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

“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焚书·答耿司寇》)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李贽对孔子的主要看法。(4分)分析其观点的进步意义。(3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