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根据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可以把公众划分为( )

A.临时公众、周期公众和稳定公众
B.顺意公众、逆意公众和边缘公众
C.首要公众和次要公众
D.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和行动公众

答案

参考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公众的分类。
[要点透析] 公众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根据组织的内外对象分类,可将其分为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2)根据关系的重要程度分类,可将其分为首要公众和次要公众;(3)根据关系的稳定程度分类,可将其分为临时公众、周期公众、稳定公众;(4)根据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分类,可将其分为顺意公众、逆意公众、边缘公众;(5)根据组织的价值取向分类,可将其分为受欢迎的公众、不受欢迎的公众、被追求的公众;(6)根据公众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分类,可将其分为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行动公众。

实验题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第五表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七表 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第九表 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 诸八议者(注:八议指亲、故、贤、能、功、贵、勤、宾等),犯死罪,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一般死罪可降为流罪)流罪以下,减一等。

——《唐律疏议》

材料三 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全集》

材料四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中孙中山法治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分析其思想在近代中国难以实现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