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相”一般指中国古代王朝的丞相或职务相当的高级官员,他们是帝王的政治助手。

  材料二 三国时期的学者孟康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 * * 、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

  材料三 朝廷疑议及百官表疏,皆密令万顷(人名)等参决,以分宰相之权。时人谓之“北门学士”。  ——《旧唐书·文苑传中·元万顷传》

回答:

(1)丞相制度形成于何时?何时废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丞相制度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举唐宋时期的事例,说明这里所说的“分宰相之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秦朝(或秦始皇统治时期);明朝。

(2)汉武帝设立内(中)外朝。

(3)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其身份等同于宰相,分散了相权。宋朝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填空题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