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苏俄、美国、中国在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进行了各自的实践,开创了不同杜会制度下社会改革经济发展的模式。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 * * 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 ——摘自《苏联史》
材料二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摘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三 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材料四 1933年,政府成立了田纳西流域管理署,负责对田细西河进行综合治理。这是当时美国兴办的最大的工程,包括开凿内陆水道、建立水电站提供廉价电力、生产化肥、植树造林,以及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等。它保护了3000万英亩的农田,使整个流域居民的平均收人提高了9倍
——摘自岳麓版新课程教材《历史》必修二
材料五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
材料六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1992午邓 * * 在深圳的谈话
请回答:
(1)材料一是针对当时苏俄实行的什么政策而言的?材料二说明了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政策变化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
(2)据材料三回答美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3)结合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田纳西水利工程兴建的积极意义。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俄、美、中三国改革背景的相似之处,并指出三国改革的不同的前提条件
(5)结合材料六和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邓 * * 的南方谈话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人一个新阶段?
(1)战时 * * 主义政策。变化: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 * * 主义政策原因:苏维埃急需恢复遭战争破坏的经济,而战时 * * 主义政策超出了俄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农民对佘粮收集制极为不满,频频发生暴动;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影响:嬴得广大工人、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 * * 得到巩固。
(2)由提倡自由竟争、自由放任转变为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
(3)积极意义:扩大就业;为工业发展提供动力和原材料;保护农田;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环境;提高当地居民收入
(4)同:三国改革前都面临着经济发展的严重困境。不同的前提条件:罗斯福新政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改革;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改革;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
(5)原因:南方谈话解诀了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开放的一些问题: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姓“资”还是姓“社”;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等
回答第(1)问注意关键词“余粮收集制”“回到国家资本主义”。回答第(2)问注意“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第(3)问从社会福利角度回答作用。第(4)问从经济角度分析背景,从社会制度方面思考条件。第(5)问注意材料的出处“深圳谈话”即邓 * * 的南方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