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相约雨巷

①撑一把油纸伞,相约雨巷。

②纵然是红尘之外还有红尘,纵然是路的尽头已没有尽头。纵使我枯瘦如叶,我都要择路而来。只因半个世纪的情缘,我早已相思成疾。还是用当年的纸伞挡雨,却怕你的名字湿成深深浅浅的泪痕,以勾起我心灵的惟一伤痛。从此再也无法紧握你的身影取暖,甚至走尽这雨巷。

③巷已成墟,亦如我破碎的心,有的只是一池雨打芭蕉的寂寞,一地风吹落叶的惆怅,一种对月独酌的凄清,还有一个结着淡淡愁怨的姑娘所勾勒的凄婉,凄婉又迷茫的故事,一段没有结尾的雨中曲。

④不管你是否已化蝶而去,那刻骨铭心的回忆早已在心头择荒而憩,汲取我的血液。待到哪一天我猝然老去,入土而眠,你依然清纯如往昔,倚我灵魂轻盈而舞。

⑤日月轮回,斗转星移,哪怕是千年之后的千年,而相遇之初的美丽,那颜色,那芬芳,那忧愁,甚至是那太息的目光仍会如约来袭。如诗,如词的音律在我的心头鸣起。

⑥我相信在那人海茫茫中的邂逅和相遇,或许早已注定了我今生的牵挂与等待的维系。我要在生命终结前,了却未竟的心愿——撑一把油纸伞,相守于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你不来,我不走。

⑦等待是一种痛苦的欢愉,我发觉我成为一棵枯干的树时,已能听到风吹树皮剥落的声音,仿佛遥远的绝响,那么悲壮那么凄凉。戛然而至时,我将轰然倒下,将痴情演奏为千古绝唱。待到来世,用我的残骸和灵魂化为一生只能梦你一次的花——丁香,仍在此处为你苦苦守侯。

⑧或许你终有一天姗姗来迟,或许会讶异,身旁竟有一花孑然而立。清纯如你,芬芳如你,甚至还带有你忧愁的回忆。那似曾相识的感觉,会否让久违的怦然心动濡湿于你,隐约忆起那“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

⑨然你终究淡淡一笑之后,翩然离去,不再回首。身后的花在微笑过后,悄然枯萎、隐去,只留下几滴绝望成灰的眼泪和那个紫陌纤尘里不老的回忆在空气中慢慢回味。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笔下的雨巷是寂寞、惆怅、凄婉的,这实际上也是作者内心的反映。

B.“等待是一种痛苦的欢愉”,因此,本文只是为了表达“相约雨巷”的痛愁。

C.本文语言优美,婉约、细腻、清丽而朦胧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

D.本文缘《雨巷》而抒情言志,同样表达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小题2:第②段中“只因半个世界的情缘,我早己相思成疾”说的是什么意思?(4分)

小题3:文中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试举几例说明。(最少两种)(5分)

小题4:作者说“你不来,我不走”,他用大量的笔墨描述了自己“等待”的长久和“你”的形象,应该如何理解作者等待的“你”?谈谈自己的看法。(6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1:《雨巷》这首诗和诗中所描绘的凄清、迷茫的意境,丁香、姑娘等意象已经让“我”痴迷了半个世纪,“我”渴望能到那意境中去感受一番。

小题1:主要有排比、比喻、夸张、引用、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排比:纵然是红尘之外还有红尘,纵然是路的尽头已没有尽头,纵使我枯瘦如叶,我都要择路而来。比喻:我发觉我成为一棵枯干的树时,已能听到风吹树皮剥落的声音。

小题1:表面看来,作者在这雨巷中等待,希望遇到一个戴望舒《雨巷》中所描述的美丽忧愁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并想象自己等待的苦难和姑娘经过自己身边时的情景。但和戴望舒相同,作者笔下的“你”是一种象征,象征了“美”、“爱”、“光明”、“温暖”、“浪漫”“古典”等所有美好的理想,等待是所有追求者必须经历的过程。

小题1:本文守候之苦是为了表达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

小题1:略

小题1:略

小题1: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只要能走出“姑娘”的表象,选择上面一个角度能自圆其说即可。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在奥运会开幕式上,刘欢和莎拉·布莱曼演唱的主题曲《我和你》,音调悠扬婉转,意韵绵长。这几天常常在大街小巷听到这首歌,渐渐也熟悉了这旋律。熟悉一首歌是重要的,越听越会觉得平和中自有真挚的感情流露。这首歌的歌词非常短,但其实词短情长,意义很深:“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为梦想,千里行,相会在北京。来吧!朋友,伸出你的手,我和你,心连心,永远一家人。”
这里的“我”和“你”,其实是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在这里,“你”和“我”之间已经有了一种比肩淡定的从容和平和,有了一种相互守望,共同创造世界未来的自信。我们“同住地球村”的意识,“永远是一家人”的愿望,都喻示着在这个2008,在这次奥运会上,中国和世界之间新的关系。这里所显示的是一个民族的坦然和坦诚,也显示了中国已经融入了世界。这种融入当然不是取消“我”和“你”之间的差异,而是我们在一种“和而不同”的境界中展现的新的理想和新的祈愿。中国此时已经能够平视世界,已经能够为世界贡献自己力量的同时,分享人类的共同理想和价值。
反复听这首歌,我突然想到了同样是刘欢演唱,同样是曾经唱遍了大街小巷的一首歌。那首歌同样表现的是“我”与“你”的关系,也同样意蕴深沉,但却和《我和你》的意思有相当的不同。这就是1993年的秋天播出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的主题歌《千万次的问》。虽然那部电视剧仅仅是讲述一个北京人王启明在纽约的艰难奋斗史,但那首歌却超越了这部电视剧而且有着相当的意义。
我还记得刘欢用激越的声音演唱《千万次的问》,曾经感动过许许多多的人。这首歌可以说也是在表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这里,“我”还是在做出着坚韧的努力,试图融入世界,和“你”平等对话,但这一切却显得如此艰难和如此痛苦。中国还在艰苦地摸索着走向世界的道路,我们还充满着一种对于世界的焦虑。中国和世界之间还有一种非常复杂的关系。中国人百年的富强之梦,其实就是试图让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融入世界。但从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的“落后就要挨打”的痛苦经验,让中国面对世界的时候,难免于仰视和俯视的视角,两者都充满了焦虑。这种“落后”和“挨打”的关联正是中国“现代性”的最为深刻的痛苦:“落后”是历史造成的困境,“挨打”却星无辜者受到欺凌;“落后”所以要学习和赶超,“挨打”所以要反抗和奋起。反抗和奋起来自一种民族精神,而学习和赶超却是“具体”的文化选择。这就造成了《千万次的问》里面那种爱恨交加的复杂情感。“千万里”的追寻,而“你却并不在意”的感慨。“我已经不再是我”的必然,而“你却依然是你”的现实状况,让这首歌自有自己的深沉内涵。二十世纪中国人的艰辛奋斗,其实正是为了争取一个和世界之间的新的关系。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梦想,和平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为人类贡献中国力量的愿望,正是我们在整个二十世纪不断努力追寻的目标。
但今天,我看到的是在一个蓝色的星球之巅,刘欢和莎拉·布莱曼一起引吭高歌:“为梦想,千里行,相会在北京。”我们付出的一切获得了历史和世界的报偿,“我”和“你”终于有了这样一个“在一起”的美好时刻,我向你伸出的手也得到了你最好的回应;《我和你》短短的歌词其实道出了我们内心的感动和浪漫的情怀两首歌,十五年的距离,跨越了世纪,见证了一个国家和她的人民的成长。
(张颐武《两首歌见证中国的成长》,《北京青年报》2008年8月20日)

文章说“从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的‘落后就要挨打’的痛苦经验,让中国面对世界的时候,难免于仰视和俯视的视角,两者都充满了焦虑。”其中对“仰视和俯视的视角”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面对世界是仰视,世界面对中国是俯视

B.仰视外国今天的发展,俯视外国过去的落后

C.仰视中国古代的文明,俯视中国今天的地位

D.仰视外国的强大发达,俯视本国的弱小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