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
1979年11月27日的《人民日报》第四版登载了一则新华社短讯:“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国务院副 * * 邓 * * 今天上午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社编委会副 * * 费·吉布尼和保·阿姆斯特朗,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林达光教授和夫人。会见时邓 * * 副 * * 同来自美洲的朋友们进行了友好的谈话。” 从上述报道中,人们看到的只是礼节性的外交辞令。
《邓 * * 文选》第二卷出版后,人们从中发现了这次谈话的内容。
邓 * * 在这次谈话中说,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一场新的大革命。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邓 * * 还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此语一出,石破天惊!
此后,邓 * * 在不同场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行了多次阐述。1992年春天,邓 * * 在南方谈话中更是做了明确的论述。
请回答:
(1)A.(文科生做)1979年11月邓 * * 的谈话为什么没有受到重视?谈谈你的推测。(4分)
B.(理科生做)1979年11月邓 * * 的谈话的历史背景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开辟,它的标志是什么?(4分)
(2)邓 * * 南方谈话时再次谈论这些问题起到什么作用?1979年的谈话如果公开,你认为能起到南方谈话的效果吗?说说理由。(12分)
(16分)
(1)A.没受重视的原因:当时改革开放刚开始,计划经济的思想占主导地位; 邓 * * 当时的职务仅是副 * * ; 中共领导层的认识存在分歧。(言之有理,两点即可,4分)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4分)
(2)作用: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 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6分)
不能;因为当时改革开放刚开始,人们的思想认识还不能接受,经济转型的条件也不具备。(6分)
题目分析:(1)A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原因:1979年当时改革开放刚开始,计划经济的思想占主导地位; 邓 * * 当时的职务仅是副 * * ;中共领导层的认识存在分歧,没有形成统一认识。B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开始。
(2)1992年“南方谈话”把邓 * * 理论提到了新高度,标志着邓 * * 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 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979年的谈话如果公开,不能起到南方谈话的效果,因为当时改革开放刚开始,人们的思想认识还不能接受,经济转型的条件也不具备。
点评:历史原因类问题:(1)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政治+经济+思想)(2)原因深度:→直接→主要→根本 :根本原因:从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和主观需要等方面考虑。主观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进行思考;客观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