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简答题

简述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论。

答案

参考答案:

亚里斯多德《诗学》不但深刻论述了艺术的本质和意义,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悲剧理论。

1)悲剧的特性:对行动的摹仿。悲剧是行动的摹仿,这是《诗学》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行动作为悲剧摹仿的对象,应当是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完整”指戏剧摹仿的行动有矛盾的开端、发展、结局,厂部分之间有内存的必然联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一定的长度”指情节的长度和厚度,所饮食内容的多少要适当,既要以易于记忆为限,又要容纳得下戏剧事件的出现和剧情的转折。“一个行动”指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具有单一性,即悲剧情节的进程和结局是单一的,也即白垩纪概括的情节一致律。完整、单一、适度,构成了戏剧的“整一化”原则,是亚里斯多德对悲剧、戏剧理论的重要贡献。

2)悲剧的主角:过失说。他从悲剧艺术效果出发,把社会道德观念引入艺术欣赏活动,深入分析了悲剧观众的心理,提出了著名的过失说。

3)悲剧的作用:陶冶说。他强调悲剧应当“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陶冶”原文是“卡塔西斯”,是为实现悲剧的道德教育作用的有力手段。

悲剧的卡塔斯西的实质,就是悲剧引起的怜悯与恐惧的快感,使观众理解悲剧人物遭受厄运的根源,认识到悲剧人物的“过失”所必然要带来的严重后果,帮助观众养成中允平和的“适度”的激情和行动,以利于希腊奴隶制国家“乱中求治”。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问题。

  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________,_______,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______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王禹偁在黄冈,破如椽的大竹为屋瓦。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这样岂不像住在竹和筒里面,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过敏吧。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选自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1.在选文第1段空格里填入一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凄清 凄楚 凄迷

B.凄清 凄迷 凄楚

C.凄迷 凄清 凄楚

D.凄迷 凄楚 凄清

2.第2段画线句“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含义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雨打在屋瓦上,就像乐器在演奏,韵律清脆可听,这种美妙的音乐,只有在中国古代才能欣赏得到。 B.早在北宋时期,文学家王禹偁就写下《黄冈竹楼记》,描写在竹楼听雨的独特感受,作为传统保留至今。

C.雨声之美只有在中国的瓦屋里才能领略,在台湾日式的古屋里也可以听雨,但那古屋是模仿中国的。 D.现代社会,瓦屋迅速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平顶的高楼,在高楼里无法听雨,听雨的诗意也随着消失。 3.第2段联想王禹偁《黄冈竹楼记》,对其作用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引用具体材料来证明“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之观点。

B.这是一笔相当自然的过渡,作者借助王禹偁的听雨,转入描写在瓦屋听雨。

C.在竹楼听雨,雨声怕会加倍夸大,令人耳朵过敏,这样写反衬出在瓦屋听雨。

D.作者活用典故,涉笔成趣,丰富了作品的古典文化内涵,增添了诗的韵味。

4.从修辞角度赏析选文第3段划线句,不超过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