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假设2012年甲国某商品的价值用本国货币表示为12元,出口到乙国,用乙国货币表示为18元。如果2012年甲国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乙国货币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商品卖到乙国的价格应该是                 (    )

A.12元

B.18元

C.18.75元

D.15元

答案

答案:C

题目分析:若其他条件不变,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x%,则,单位商品价值量=原单位商品价值量÷(1+ x%),因此12÷(1+ 20%)=10元,即现在商品在甲国是10元,而根据汇率公式,乙国的汇率是18÷12=1.5,因此在甲国10元的商品到了乙国就是15元,根据材料乙国货币贬值20%,货币贬值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原单位商品的价值量÷(1-贬值幅度),即15÷(1-20%)=18.75元,选择C。

点评:此类试题要求学生掌握汇率、通货膨胀率、货币的贬值率的计算公式,解答相关题型需掌握以下计算公式:1.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或者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不管社会劳动生产率怎样发生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若其他条件不变,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x%,则,单位商品价值量=原单位商品价值量÷(1+ x%)2.纸币的发行量要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相一致。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货币平均流通次数。价格总额=商品总量(使用价值总量)×单位商品价格(或价值)。3.通货膨胀率,即物价上涨幅度=发行超过的部分货币量÷市场实际需要的货币量;通货膨胀后,单位商品的价格=原单位商品的价格(或价值)×(1+通货膨胀率)。4.货币贬值度=1-(市场原有货币量÷市场现有货币量);货币贬值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原单位商品的价值量÷(1-贬值幅度)。货币升值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原单位商品的价值量÷(1+升值幅度)。本题难度较高,需要学生掌握相关计算公式。

配伍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