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

寒山寺

谢宗玉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相传这诗是晚唐诗人张继在秋闱落第后夜泊姑苏所作。二十几年来,这首诗如同一股挥之不去的意绪,一直缭绕在我心头。对于我这才华平庸的愚人来说,风雨相伴的自然多是失意,而每每失意之时,我必会反复吟咏此诗,把诗中的一切景致都看作是哀婉的象征。就算偶有疏狂偷欢之时,但只要一面对残月、啼鸦、寒霜、寺庙、渔火,或者是恰逢夜半,甚至是看到姑苏这个词,我都会立刻陷于一种莫名的凄婉之中。浸淫在这种意境中久了,竟是不想出来,就当在参一种苦禅,浮世的种种功利声名都幻成了过眼烟云,而心灵在这种冷冽清远的意境中也变得透明纯粹起来。

正因为这样,多年来,我一直有一种参拜寒山寺的意愿。后来终于在世纪末最后的那个月,那个名副其实的“夜半”,我去了寒山寺。那时的心情呢,更有一种万事皆空的感觉,那时我刚从医院的手术刀下出来。

但谁能料到,寒山寺居然会是这样的呢?

想象中的寒山寺一定是在一座山上,山上有古树参天,冷石嶙峋,一年四季,林石间都飘渺着隐隐雾气。但真实的寒山寺却在一处毫无坡度起伏的平地上。四周给一堵黄墙围着,附近不见一棵稍有古意的树。而寒山寺之所以得名,只不过是寺中曾有一个老和尚叫寒山罢了。怪只怪自己的肤浅了。

想象中的江枫渔火,一定是遥遥相对,江面很宽很阔。残月虽然西沉,但满天星斗倒影江面,夹杂着闪闪渔火,就算诗人以愁眉相对,也至少可以开阔心境和梦境罢。但谁知现实中的江面已经窄成了小河,驾舟其中,长篙在握,就可以抵点两岸。而且水流浑浊,根本映照不出星星和残月。所谓枫桥,也只是江南一座普普通通的石拱桥。或者有些典故吧,不过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我要的是一些感观的东西。

寺庙有名或无名,一般是以香客的多寡、香火的旺衰来判断。但寒山寺因诗出名,照例说应该保持清幽的诗意,寺庙中经年只有几个和尚,在闲扫落叶,清煮茗茶。可现实中的寒山寺,由于城市的扩建,已不再地处郊外,早与闹市杂合了。慕名而来的芸芸众生,不远千里赶来,把大把大把的檀香投入香炉,以求升官发财,福泽世代。殊不知寒山寺仅仅是失意文人参悟浮世苦味之地,前来寒山寺应该是乞求解脱功利,皈依清苦,而不是现在的这样啊!

冒着熏眼的烟雾在寒山寺转了一圈,只有旁庭五百怒目而视的罗汉与我心有戚戚焉。面对满目俗人俗物,不怒目才怪呢。免去了听导游讲解《枫桥夜泊》的诗意,免去了排队敲寒山寺钟,免去了寺前留影的机会,我在唇角挣扎出一朵苦笑,然后嗒然离去。

同车的一个陌生人看出了我的闷闷不乐,便笑道:“如果你是冲着那首诗而来,来是一种遗憾,不来是更大的遗憾。世事变化,沧海桑田,诗中的意境只存在诗人一刹那间的意念之中啊!”

我心一怔,胸境顿时开阔。是的,假若诗人当年弃船宿寺,恐怕就写不出那份意境了,何况是千年后的我前来寻踪呢?既然现实中的寒山寺已充满了世俗杂气,我更应该珍惜心中那份圣洁的意境,以此来对抗俗世粗砺的创伤,就像久抿一杯苦茶,抿到最后,苦味渐失,清爽自然而来。

我原以为在寒山寺会碰上一些心仪心近之人,萍水相逢,便可呼酒买醉!然而没有。独宿姑苏,我只好举杯邀月了。万物皆异,惟月独古。酒到酣处,我恍惚听见“咣啷”一声,我猜,应该是那个叫张继的诗人随月光魂魄,从时空隧道中伸出手来,同我碰了一杯。      (选自《新散文周刊》,有改动)

小题1:这首诗如同一股挥之不去的意绪,一直缭绕在我心头。”作者的心头为什么一直缭绕着这股意绪?这首诗对作者产生怎样的影响?(4分)

                                                                             

                                                                             

小题2:“但谁能料到,寒山寺居然会是这样的呢?”作者游览寒山寺,在哪些方面感到出人意料?请根据文章加以概括。(答案文字不超过40字。)(6分)

                                                                               

                                                                               

小题3:“陌生人”的一席话,使“我心一怔,胸境顿时开阔”。作者从“陌生人”的一席话中领悟到了什么?请用你自己的话来回答。(4分)

                                                                               

                                                                               

小题4:文章结尾又写到诗人张继,这样的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小题1:①因失意而长期浸淫在诗歌哀婉的意境中。②摒弃种种功利声名,心灵变得透明纯粹。

(本题考查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要注意相关的信息区域,从中筛选并提取有用信息,然后组织答案文字。这一题的相关信息区域就在题干引文所在的段落中。)

小题1:现实环境与主观想象不同,眼前景色与诗作描写有别,清幽的寺院如同俗世的闹市。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相关内容在文章的第五、六、七三段,但三段内容各有所侧重。第五段侧重于自己先前的主观想象,现实的环境与想象有出入;第六段侧重于诗意的品悟,眼前的景色与诗意不相同;第七段写本应清幽的境界却如同闹市,与自己的情趣与追求相异。)

小题1:世事变化,我们无法强求现实的境界与古人的诗意相同;在与世俗的抗争中,我们应该珍惜心中那份美好的诗意追求。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照抄原文不符合“用你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要求。“领悟”的应该是道理,不能还是就事说事,因而要对原文的叙述有所概括和提升。)

小题1:①文章开头从张继的诗歌说起,结尾又写到张继,首尾照应,使结构更为严谨。②想象诗人赞赏“我”的看法,对文章主旨作了进一步的肯定,也使文章更富有情趣美。

(本题主要考查对思路的分析和对表达技巧的鉴赏。一是首尾照应,二是想象,对用意要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阅读理解与欣赏

棉花糖保存的秘密

       如果,我们可以找到一种方法,长久保存我们的幸福与美好的感受,就像能够长久保存棉花糖,让它蓬松、甜蜜、有光泽。如果,我们可以。

       小时候最喜欢和父母去动物园游玩,那时坐落在圆山的动物园很狭窄,每种动物都给囚在笼中,郁闷地发着恶臭。我到那儿去最主要的原因是,那里总有卖棉花糖的小贩,推着脚踏车载着简易的制糖机,往孩子聚集的地方来。我喜欢看他制作棉花糖的过程,先将粗粒糖倒进去加热,不久就可以嗅闻到馨甜温暖的焦糖气味,那被我解释成一种幸福的气味,每一次嗅到便觉面颊微酸,有欲泪的意想。接着,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被烘热的糖变成一片片,薄纱似的从机器里飞出来,小贩取来一枝细木条,将它们一层层包裹起来,成了一大球雪白的、蓬蓬的、飘着香气的棉花糖。

       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啃食棉花糖的经验,我的整张脸埋进去,用力咬一大口,棉花糖迅速在嘴里融化成些微糖霜,惊异中一咽口水,吞下去了,就这样,没有了。我感觉到惆怅,盯着期盼好久的棉花糖,原来是这样的,好像还不如冰糖呢。那时同学教我把冰糖含在嘴里吃,咯啦咯啦,一块冰糖有时可以吃一个上午。也有同学请我吃方糖,含在嘴里真是甜得头皮都要飞走了。第一次的惆怅并没能使我失望,我仍是棉花糖的拥护者,有时突发奇想,不如就这么擎着不吃,欣赏它的形状与气味也是好的。然而,我的如意算盘很快被打散,风吹与日晒一点点侵蚀了它,它萎缩变形了,蜷成一堆并流下黏黏的糖汁,终究是送进垃圾桶的命运。长大以后有一次和朋友谈起刚刚结束的恋情,曾经期盼了那样久,曾经以为是天造地设的契合,却仍是结束了,仍是过去了。朋友了解地笑起来说:“是啊,不就像是棉花糖一样吗?”

       就像是棉花糖一样,对于棉花糖的企盼与迷恋,大约是每个人童年共有的经历吧,那样的憧憬,那样的失落。

       长大以后,我们仍在人世间寻找自己的棉花糖,一种对于理想生活的想像。我们的心曾是粗颗粒的蔗糖,未经雕琢烘焙的时候,既没有气味也没有形状。然后,因为某个人或某件事的触动,我们被热力煎熬,既喜悦又伤痛,但是很甘愿。有时接近我们想接近的人或情感的时候,会觉得一切并不如想象的美好,但我们仍擎着一枝变形的棉花糖,既不忍丢弃,又不想品尝。

       许多人在这样的过程里全盘否定了棉花糖和幸福,认为它们不过是梦幻虚构的东西,一点都不真实。而我质疑的是,真实的世界里难道容不下甜蜜浪漫的梦想吗?我知道棉花糖令人失落,但,假若我获得了制造棉花糖的方法呢?

        我并没有保存棉花糖的秘术,可是我知道如何在旧梦醒来以后,再追寻新的幸福与美好。

1、注重整体把握,阅读有关文段,回答下面问题。

     ①小时候作者对棉花糖的情感体验是什么?(用两个词语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长大以后,在寻找“自己的棉花糖”的过程中,作者对自己的情感经历产生了什么感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自然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棉花糖对儿童的吸引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文章标题“棉花糖的秘密”中的“棉花糖”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章第一段中,两次强调说“如果,我们可以”表现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作者为什么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啃食棉花糖的经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制作“棉花糖”的方法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