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作业分为几种类型?各种作业类型的特征以及作业周期(C.T)的测算方法是什么?
参考答案:
共有三种类型,即:类型Ⅰ、类型Ⅱ、类型Ⅲ。
1)类型Ⅰ
具备标准作业的3要素(节拍T.T、作业顺序、标准手持),可以进行重复操作并可测得作业周期的作业类型。如总装车间的装凸轮轴工序、装曲轴工序等。
由于该种作业是重复性操作,所以作业周期C.T.可以通过现场掐表直接得到,需要注意的是每道工序都应多测几次取其平均值。
2)类型Ⅱ
虽然可以算出生产节拍,但是组装的种类比较多,组装的零件不同,表示出一个人份的作业量很困难的作业类型为类型Ⅱ,类型Ⅱ主要存在于总装车间。由于该种作业不是重复性操作,所以不能简单的通过掐表直接得到作业周期C.T,而是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
例:总装车间某道工序,需要组装A、B、C三种车型的零件,各车型零件组装时间分别为30秒、38秒、34秒,这三种车型在当天的产量中占的比例分别为16%、4%及80%,则该工序的作业时间为:
C.T=30×0.16+38×0.04+34×0.8=33.52秒。
3)类型Ⅲ
指生产线外的作业,算不出生产节拍,不是反复作业的工序,如刀具交换、品质检验、设备维护、搬运等,其目的就是根据全厂的效率核算,将生产线外的人的作业标准化、量化到每个人。
例:某道工序上有三台机床a、b、c,换刀频率分别为每800件一次、500件一次、400件一次,一次的换刀时间分别为60秒、120秒、80秒,则每台机床上每件的换刀时间分别为60/800秒、120/500秒、80/400秒。该工序的作业时间为:
C.T=(60/800+120/500+80/400)×该班生产件数
通过对标准作业各工序生产能力的掌握,借助山积表,与生产节拍进行比较,可以判断生产线的状况。理想状态是作业时间跟生产节拍相等,即:C.T=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