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关党的土地政策的一组材料:
材料1
1.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分配农民个别耕种。
2.一切土地,经苏维埃政府没收并分配后,禁止买卖。
3.分配土地后,除老幼疾病没有耕种能力及服务与公众勤务这以外,其余的人必须强制劳动。
4.以人口为标准分配土地,男女老幼平均分配。
5.以乡为单位分配土地。
摘自1928年12月《井冈山土地法》
材料2
1.没收一切公共土地极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所有,分给无田地极少田地农民耕种使用。
2.一切公共土地极地主阶级的土地,经工农兵政府没收并分配后,禁止买卖。
3.以人口为标准分配土地,男女老幼平均分配。
4.以乡为单位分配土地。
摘自1929年4月《兴国土地法》
材料3
省苏(维埃政府)应该通令各地各级政府,要求各地政府率令布告,推促农民耕种,在令上要说明过去分好了田即算分定,得田的人,即由他管所分得的田,这天由他私有,别人不得侵犯。以后一家的田,一家定业,生的不补,死的不退,租界买卖,由他自主。田中出产,除交土地税于政府外,均归农民所有。吃不完的,任凭自由出卖,得了钱来供给零用,用不完的由他储蓄起来,活该天敌,或经营商业,政府不得借词罚款,民众团体也不得勒捐。农民一家缺少劳动力耕田不完,或全无劳力一点不能自更的,准许出租。租金多少,以两不吃亏为原则,由各处议定。
摘自1931年2月毛 * * 《关于加强春耕工作的意见》
请回答:
1.材料1(《井冈山土地法》)的颁布有何意义?条文中尚有哪些不适合当时中国农村实际的政策规定?(3分)
2.比较材料2与材料1,土地政策有什么原则的修正?为什么做这样的修正?(2分)
3.比较材料3与材料1,土地政策又有哪些原则的修正?为什么做这样的修正?(3分)
4.从上述土地政策的调整中可以获得什么教益?(2分)
2.下面是有关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一组材料:
材料1
荷兰花卉出口占全球花卉出口的65%.但荷兰的气候并不好,土地资源也不足。荷兰人讲话会种在特殊温室的水中,水中加有可以重复使用的肥料和杀虫剂。这种温室培养技术,不但使荷兰可以终年种花,还可以解决密集种植所造成的杀虫剂、除草剂、肥料等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问题,提高花卉的质量。
摘自1997年10月15日《经济日报》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20世纪以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靠科学技术进步因素的比重,在本世纪初仅占5%_20%;到50~60年代上升为50%左右,到80年代则高达60%~80%,有些生产部门如电子工业则高达90%以上。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在机械化初级阶段是9:1,在中等机械化阶段是6:4,在自动化条件下是1:9
摘自1994年12月24日《文汇报》
材料2
在我国所有工业企业设备中,进1/5已经老化,国有工业中设备的老化率已达25%,超期服役率为39%.我国技术结构中,低层次技术所占比重高达80%.在钢铁行业,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经淘汰的平炉炼钢工业,在我国仍占有15%的比重。全国有1/4的纺织机械设备需要淘汰,居于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不到40%.摘自《知识经济呼唤中国》第268页1996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排世界第七位,而科技国际竞争力却排世界第28位。90年代初,我国每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9倍。
发达国家均已普及了10~12年的教育,我国目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为65%;发达国家研究与开发人员的主题是博士生,我国目前仍以本科生为主,研究生仅占三分之一;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贡献率为60%至80%.我国近期才达到35%.据国际管理开发研究所1997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统计结果,我国科学教育状况在46个对比国中排名第34位。教育体制满足国家经济竞争力的程度排名第40位。
摘自1998年7月16日《中国教育报》
材料3
“信息经济”已经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支强大的力量,因为它已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六。……国际数据集团总裁麦戈认为,中国可望在2008年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市场。
摘自1998年10月11日《经济日报》
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在工业化初期,约58%归功于较高的小学入学率,约35%归功于有形投资,中学入学率的作用居第三位。据国外教育专家分析,在传统工业中,小学水平的数量工作占66%,中学水平的占4%至8%,只有1%至2%受过大学教育;而在现代工业中,中学水平要占60%,受过大学教育的工厂技术人员占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0%至40%.
摘自1998年7月16日《中国教育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指出:多少世纪以来,特别在发动产业革命的欧洲国家,教育的发展一般是在经济增长之后发生的。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
摘自1998年7月16日《中国教育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说明现代生产力发展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2,说明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3.根据材料1-3,说明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及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所应采取的战略。(4分)
参考答案:
1. ①它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农民分配土地的神圣权利。不符合实际的规定是: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土地;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而不是属于农民,禁止土地买卖。
②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没收一切土地往往造成对中农利益的损害,不利于土地革命的开展。
③将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改为属于农民,将禁止土地买卖改为允许农民自主租借买卖土地。土地革命属于民主革命范畴,民主革命不是一般地消灭私有制,应该承认农民对土地的私有权。
④土地政策的制定必须从实际出发,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团结革命力量,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 * * 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所制订的土地政策的发展变化情况。命题的意图是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有关原理,分析所提供的具体材料,引证有关事实,给予科学的评价、判断。 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而能否制订正确的土地政策,则关系到这一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分别制订过不同的上地政策,有关这方面的内容曾在往年的试题中以不同形式出现过。本次是以材料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尚属首次。 考生要正确回答本材料题并不难。只要仔细阅读材料,理解和把握其提供的重要信息,再结合所学到的基本知识与原理,就能根据题目要求轻松作答。 本题所考查的是土地革命时期党的=L地政策的发展与变化情况,而这部分内容在革命史教材中交代得十分详细、明确,基本上都可以找到现成的答案。 材料l所引述的是《井冈山土地法》的有关条文,这是党制订的第一部土地法规,其颁布的意义和两条不符合当时具体情况的规定,教材中都明确指出了,考生只要读完材料,再联系所学知识,就能正确回答问题(D。回答问题②时,只要抓住材料2中的“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段话,与材料l中的“一切土地”相比较,就能发现所进行的原则修正在哪里,而之所以作这一修正,是为了保护中农的利益,以利于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回答问题③时,要首先抓住材料3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明确规定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然后将这一思想与材料l中“归苏维埃所有”、“禁止买卖”等条文相对照,也能找到答案;修正的原因,是因为土地革命属于民主革命的范畴,土地政策不能超越革命的具体阶段。在答完上述问题③后,问题④自然也能顺利解答。 其实,本材料题所引用的材料尽管在教材中没有,但其主要思想在教材中都有很明确的表述。这就再次提醒考生,在复习中必须牢固地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所谓 “万变不离其宗”,每一道试题都不可能离开教材中讲授的知识,而考生答题时也必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与原理才能答好。即使材料题也不例外。 2.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在于科学和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 日益增大。科学技术的发展冲破种种自然条件的制约,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4分) ②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之例的差距表现在: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管理落后,研究开发能力较低,教育滞后。(2分) ③未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主要依靠高新技术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我们必须实施科教兴国 战略,科教要与经济结合,为经济发展服务。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4分) 这是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第二章第五节发展科技、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关内容命的一道材料题,检验考生对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解和掌握,并运用来分析所提供的具体材料,给予正确回答的能力。 回答材料题,首先要注意导语,因为它对试题的中心思想作了提示。例如,本题提供的有关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材料,表明它考的是有关科教兴国战略内容的问题。 其次,要仔细阅读材料,对几个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所提的问题,认真思考。因为有些提问的答案往往就在材料之中,需要考生运用所掌握的有关理论知识,加以概括和提炼。例如: 问题①。材料1中的《经济日报》关于荷兰花卉生产的材料表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冲破了自然条件的制约,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文汇报》的材料表明,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增大,脑力劳动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以上充分证明邓 * * 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正确性。 问题②。关于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表现在哪些方面,这在材料2中也说 得很明白。概括起来就是:设备陈旧,技术落后(见《知识经济呼唤中国》的材料),管理落后,研究开发能力较低,国际竞争力差,教育滞后(见《中国教育报》材料)。 问题③。《文汇报》和《中国教育报》的材料表明,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就是经济发展越来越主要依靠高新技术和高素质的劳动者,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常讲的要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走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路子。《中国教育报》的材料还表明,所应采取的战略就是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科技、教育和经济紧密结合起来,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教育培养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必须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