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故乡在远方

张抗抗

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

我不知道。

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上空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

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的荷池莲塘,春天嫩绿的桑树地里透紫酸甜的桑椹儿,秋天金黄璀璨的柚子,冬天过年时挂满厅堂的酱肉粽子、鱼干,还有一锅喷香喷香的煮芋艿……

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湖,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德清洛舍;又听说洛舍其名是早年此地曾有一支移民来自洛阳,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我究竟来自何方?

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l岁的生命中,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如林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那些神秘的森林居民给予我无比的亲切感,曾使我觉得自己也是否应该从此留在这里。

小小的脚印沉浮于无边的雪野之上,恰如我们飘泊动荡的青春年华。

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小题1:作者写到了新会、洛舍、杭州、小兴安岭四个故乡,请分别说说它们的特点?作者对四个故乡的内心感受有什么不同。(6分)

小题2:在作者的笔下,故乡一个接一个变化着,她为什么会对那“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情有独钟?(4分)

小题3:作者在文中问“我究竟来自何方?”而文题做了肯定的回答“故乡在远方”,那么作者所寻找的“故乡”究竟是指什么?(6分)

小题4:为了表达对远方的故乡的追寻,作者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

小题1:新会有翡翠般的小河、幽静的榕树岛,古朴优美;令人神往。洛舍留下了美好的童年回忆,吃不宠韵美食,玩不完的游戏。物产丰饶,富有情趣。杭州有美丽的西湖、醉人的含笑花,柔和淡泊,美丽温馨。冰雪之地的小兴安岭是作者度过青春年华的地方。幽静朴制裁、粗犷豪放。

对于新会,作者感受是陌生的,“无故园的感觉,犹如被放逐的弃儿”;作者曾对洛舍魂牵梦绕,而外婆的过世让作者感到这个故乡也没有了感情的羁绊;从小生长的杭州,作者自是欣赏、赞美,但作者渐渐感到与这里格格不入;对小兴安岭,作者时常凝神默想,有无比亲切的感觉。(特点和感受各占3分)

小题1:情有独钟是因为“我”在那里度过了青春年华,北方的原野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作者的精神在这里变得越发充实。

小题1:(1)作者笔下的“故乡”随性而动,因情而生,不只是单纯的地域,更多的是指“精神的家园”,一个安放感情的地方。(2)“在远方”指的是“安土重迁”的恋家情结不再能牵绊人们追求幸福的脚步,人生的意义在于不停息的前行,寻觅精神世界的归属。

小题1:运用了对比手法。作者将祖籍新会、洛舍和出生地杭州的景、物、人、事的美好与乡音的陌生、茫然、隔膜、格格不入的感受进行对比,同时又将这种感受与北大荒的景、物、人、事互相映衬,表现了作者从纤弱走向坚强和不断寻觅追求的过程。(如答“欲扬先抑”“逐层铺垫”等,言之成理即可)

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荣所从胡骑杀朝士既多,不敢入洛城,即欲向北为迁都之计。荣孤疑甚久,武卫 * * 泛礼固谏。辛丑,荣奉帝入城。帝御太极殿,下诏大赦,改元建义。从太原王将士,普加五阶,在京文官二阶,武官三阶,百姓复租役三年。时百官荡尽,存者皆窜匿不出,唯散骑常侍山伟一人拜赦于阙下。洛中士民草草,人怀异虑,或云荣欲纵兵大掠,或云欲迁都晋阳;富者弃宅,贫者襁负,率皆逃窜,什不存一二,直卫空虚,官守旷废。荣乃上书,称:“大兵交际,难可齐壹,诸王朝贵,横死者众,臣今粉躯不足塞咎,乞追赠亡者,微申私责。无上王请追尊为无上皇帝,其余死于河阴者,王赠三司,三品赠令、仆,五品赠刺史,七品已下白民赠郡镇;死者无后听继,即授封爵。又遣使者循城劳问。”诏从之。于是朝士稍出,人心粗安。封无上王之子韶为彭城王。荣犹执迁都之议,帝亦不能违;都官尚书元谌争之,以为不可,荣怒曰:“何关君事,而固执也!且河阴之事,君应知之。” 谌曰:“天下事当与天下论之,奈何以河阴之酷而恐元谌!谌,国之宗室,位居常伯,生既无益,死复何损,正使今日碎首流肠,亦无所惧!”荣大怒,欲抵谌罪,尔朱世隆固谏,乃止。见者莫不震悚,谌颜色自若。后数日,帝与荣登高,见宫阙壮丽,列树成行,乃叹曰:“臣昨愚暗,有北迁之意,今见皇居之盛,熟思元尚书言,深不可夺。”由是罢迁都之议。   《资治通鉴·第一百五十二卷》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太极殿    御:登上。

B.太原王将士   从:使------跟随

C.贫者襁     负:背着。

D.死复何     损:减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欲向北为迁都计 荣犹执迁都

B.生无益     来之,则安之 

C.荣上书                    尔朱世隆固谏,止 

D.何关君事,固执也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体现朝廷安抚民心的做法的一组是(     )

(1)遣使者巡城劳问 

(2)封无上王之子韶为彭城王

(3)自余死于河阴者,王赠三司 

(4)下诏大赦,改元建义

(5)直卫空虚,官守旷废                   

(6)天下事当与天下论之

A.(1)(3)(5)            

B.(2)(4)(6)

C.(1)(2)(3)           

D.(4)(5)(6)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尔朱荣极力主张迁都北方,是因为他所率领的胡人骑兵杀朝廷大臣太多,怕定都洛阳,众怒难犯,于己不利。

B.尔朱荣护送皇帝(孝庄帝)进入洛阳城后,跟随他的将士全部都得到晋升,为此引起了元谌的不满。

C.尔朱荣为迁都之事与元谌发生争执而十分恼怒元谌,想当场就治元谌的罪,被尔朱世隆死死劝住。

D.尔朱荣进入洛阳后跟随皇帝登高远眺,看到壮丽雄伟的宫殿,才觉得元谌坚决要定都洛阳的主张是正确的,于是他便打消了迁都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