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下列情况通常不可能引起大气中PM2.5增大的是

A.焚烧秸杆

B.汽车尾气

C.燃烧煤炭

D.光合作用

答案

答案:D

题目分析:根据题意分析,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A、燃烧秸秆会产生烟尘等,故会产生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故能引起大气中PM2.5增大;

B、汽车尾气中含有燃料不充分燃烧产生的烟尘等,会产生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故能引起大气中PM2.5增大;

C、煤炭燃烧会产生烟尘,故会产生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故能引起大气中PM2.5增大;

D、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此过程中没有产生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故不会引起大气中PM2.5增大。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常见的空气污染来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综合题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提出:“社会各阶层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

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场景一  《清明上河图》(局部)

(1)《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汴京清明时节的都市生活。有人说:“《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2分)

场景二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

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2)结合场景二中有关信息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走向近代化的原因。(2分)

场景三

(六七十年代发行的粮票和布票)

场景四

(3)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我国发行了大量粮票、布票等,当时为什么要发行这些票证?你对这一措施有何评价?(3分)

(4)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票证,在市场上现在还能找到吗?为什么?材料四中的券证与材料三中的有何不同?(3分)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