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鸟女

孙方友

画卦台为陈州七台八景第一台,位于伏羲陵东南一里许的城湖中,占地十亩。四面环水,台高出水面六尺有余。原《一统志》称此台为“揲蓍台”,意说伏羲曾在此揲蓍画八卦。《寰宇记》中也说画卦台乃“伏羲于蔡水得龟画八卦之坛”,可见其非凡了。

  画卦台是后人为纪念伏羲画卦之功绩而修建的,始建何时,已失考。经宋、明、清各代多次增建修葺,台上建筑颇具规模。到了万历之年,陈州知府洪蒸增建卷棚五间,黄瓦八角亭一座,内奉宋代铸造的伏羲铜像一尊。立一碑,高广各五尺盈,上刻“先天图”。传说此图蕴藏天机,凡人不得解。台上苍松挺拔,虬枝繁密。每当月明星稀,满湖浮光跃金,静听蛙鸣鹤唳,如入蓬莱。

  画卦台一隅,住着一户姓于的人家。父女二人,以打鱼为生。于老汉年近古稀,但身板硬朗,能天天下湖。女儿于莲,年方十九,质丽聪颖,能歌善舞。城里城外,颇有些名声。

  日寇侵华第二年,陈州沦陷。于老汉怕女儿遭不幸,便把她藏匿在深湖中,白天送饭,夜里陪女儿在湖中过夜。于莲整日躲在芦苇深处,非常寂寞。无事可干,便做芦笛儿,学各种鸟叫。时间长了,于莲竟悟出了不少鸟语。于是人鸟开始相熟。每每听得哨音,百鸟如朝凤般聚集在于莲周围,喋喋不休,诉说衷肠。

  到了严冬,芦苇被割,湖水结冰,一片凄凉。于莲湖中不可藏身,只得回到家中。鸟儿像是舍不得于莲,每天早晨或黄昏时分,总有成群结队的鸟儿在于家小院儿的上空盘旋,叽叽喳喳,向于莲问好。于莲心喜,取些谷物,让鸟们吃。事情传开来,人们便称于莲为鸟女——并说她是湖中一只丽鸟转变而成。

  消息传来传去,就被日军驻陈州城的中队长田中角荣知道了。田中角荣很想见一见鸟女。

  那时刻于莲正在喂鸟,听到柴门响,抬头一看,见来了个日本鬼子,禁不住面色灰白,惊恐地叫了一声。于老汉闻之惶惶出门,一见田中,急忙护住了女儿。

  田中会讲华语,笑笑,说:“惊慌的不要,我只是想看看鸟女!”说着,掏出烟来,递给于老汉一支。于老汉怒目相待,只是紧紧地护住女儿。田中尴尬地回了手,自个燃了,看了看于莲,问道:“你就是鸟女吗?”

“她叫于莲!”于老汉替女儿回答。   

“你怎么能懂得鸟语呢?”田中平静地问。   

于莲望望田中,见他没有恶意,便怯怯地说:“听得多了,也就懂了一些!”

  “小时候,我家喂了好多鸟!各种各样的都有。我每天都是在鸟的叫声中睡去,又在鸟的叫声中醒来……”田中满脸稚气,沉浸在童年的往事里。

  “我母亲是位研究鸟的专家,可她却不懂得鸟语!记得母亲常说:‘我要是懂得鸟语该多好呀!’可惜,她老人家已不在人世了!”田中说着,就从兜里掏出一张照片,递给了于莲。

照片上是一个身穿日本和服的女人,端庄漂亮,双目间透出善良和慈祥。她的身上落满了鸟。于莲很是好奇,看看田中,又看看照片,悄声问,“她就是你娘吗?”

  “是的!”田中痛苦地说,“母亲死于昭和十一年秋天。那时候,我大学刚毕业。埋葬她的那一天,墓地的上空全是鸟!”田中抹了一把泪水,停了片刻又说:“如果母亲活着,我一定写信告诉她这里有一个鸟女,让她聘请你当助手!”

一阵沉默。   

“我能给你照张相吗?”田中突然取出照相机问道。   

于老汉急忙用身体遮住女儿,对田中说:“俺不照相!你走吧!”

  田中遗憾地收了相机,深情地望了望于莲,长叹一声,郁郁地走了。

这以后,于家父女开始提心吊胆地熬日子,深怕田中来这里无事生非,给他们带来祸端。于老汉就匆匆把女儿嫁了人。   

可是,田中一直没来。

日寇投降那一年,于老汉已下不得湖。孤独一人,靠编蒲包度日月。一天午后,他正破蒲草,突然听得叫门声,抬头望去,禁不住吃了一惊。   

门外站着田中角荣。

那时候的田中面目灰灰,已显得老相。他对于老汉说:“临走之前,我想见见鸟女。”   

“鸟女?”于老汉梦呓般地问道,“啥鸟女?”

“就是您的女儿!”   

“噢!”于老汉望了望田中,怅然地说:“她出阁了!早就出阁了!”

田中惊诧如痴,双目里透出遗憾,好一时才说:“那时候我知道你们怕我,所以一直没敢来打扰!现在我们不可怕了,可她却……”田中显得很惋惜。   

“你找她作甚?”

“想给她照一张相!”   

“为了你娘吗?”   

“是的!”   

于老汉望了田中一眼,沉思片刻,突然放下手中的活计,对田中说:“走,我领你去见她!”

于莲的婆家也在湖边,小院很破旧,到处散发着鱼腥气。田中蹙着眉头走进院里,连大气都不敢出。听到响动,房门洞开,一下子涌出两三个娃娃,看到田中,同时惊叫一声,扭头就朝屋里跑,许久,又簇拥着一个女人走出来。

走出来的女人又黑又瘦,衣服褴褛,蓬乱的头发上系着孝布,眼睛的周围萦绕着操劳过度的青线……

走出来的女人头上戴着孝布。几个娃头上也戴着孝布。

几个娃娃好奇地望着田中。   

突然,那女人叫了一声,像是拾起一个遥远的梦幻,眼睛里透出惊讶和疑惑,最后咬了一下嘴唇儿,平静地把目光伸向远处。远处,是一只弹痕累累的木船。

田中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惊讶得目瞪口呆。他望着当年如花似玉浑身充满大自然魅力的鸟女,禁不住颓丧地垂下了脑袋……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于莲悟出了不少鸟语,渐渐地人鸟相熟。于是每当百鸟聚集在周围时,于莲就和它们喋喋不休,互诉衷肠。

B.人们称于莲是鸟女,并说她是由湖中一只丽鸟转化而来,是因为人们经常看到成群结队的鸟儿在于家小院儿的上空盘旋,叽叽喳喳,向于莲问好。

C.田中角荣要给鸟女照相遭拒后很长时间没有再来,是因为他知道于老汉父女怕他,但是心中的一份愿望,使得田中在日本宣布投降后再次来到于老汉家中。

D.小说开篇就奠定了浓郁的散文化风格,而这种散文化风格淡化了小说的情节,却也使小说呈现了一种别样的文化气息。E.这篇小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和环境、人物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简要概括小说一二段所描写的“画卦台”的特点,并简要分析这两段文字的作用。(6分)

(3)赏析小说中两处划线的句子。(6分)

①到了严冬,芦苇被割,湖水结冰,一片凄凉。

②突然,那女人叫了一声,像是拾起一个遥远的梦幻,眼睛里透出惊讶和疑惑,最后咬了一下嘴唇儿,平静地把目光伸向远处。

(4)请结合文本探究本篇小说的主题。(8分)

答案

(1)C项给3分,E项给2分,B项给1分(A.是鸟儿喋喋不休,诉说衷肠;B. 由“事情传开来”一句可知,不是所有人都看到,更多是听说的D.小说的情节是完整的,并没有被淡化。)

(2)特点:悠久、神秘、优美、静谧。(2分)

作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营造了一种充满禅佛韵味的氛围,暗示着这是一片净土,容不得战争,容不得侵略者亵渎她。(4分)

(3)①划线句子,是一段景色描写,采用了白描的手法,四字短句,简洁有力地刻画出了天地的肃杀景况,有力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凸显了凄凉的社会景况。(3分)

②运用比喻修辞和动作细节描写,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鸟女再见田中时的神情变化,有力地表现出鸟女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及战争对她造成的伤害。(3分)

(4)小说借鸟女的悲惨命运,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对人以及人性的摧残。鸟女是不幸的,作为良知未泯的侵略者田中同样是不幸的,可这并不能消解作为侵略者的田中对鸟女伤害的现实。小说也借此表现了人性的复杂性。(4分)(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探究,4分。)

(以上三题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合情合理即可酌情给分。)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