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多项选择题

运钞车到达网点后,其停放应遵循的原则是()

A.应停靠在监视视线外

B.有院落的,应院内停车

C.车头正对网点大门

D.应停靠在电视监控视线内

答案

参考答案:B, D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18分)

遥远的炊烟

鲁先圣

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最后都凝聚成片片朦胧的烟霞。那温暖的烟霞里,有母亲的呼唤,有奶奶的目光,也有父亲洪钟般的声音。

有多久没有看到过炊烟了?城市里没有炊烟,城市里用的是液化气,即使有了些许的炊烟,也是有害气体,是不会让人留恋的。况且,城市里的人们,也没有时间留意炊烟,大家都匆匆忙忙,谁会有时间在意稍纵即逝的炊烟?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

只有在停下匆匆步履的时候,只有在心灵归于淡雅和安静的时候,那袅袅的炊烟才会从久远的记忆中升起来,瞬间就弥漫了你整个的心灵,它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让人有不尽的遐想。

童年的时候,炊烟是娘做好的可口的饭菜。伙伴们成群结队去村外的田野里玩耍,去村头的小河里嬉戏。高兴起来,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回家。这个时候不知道谁说一声,我家房顶上没有烟了,娘做好饭了。大家立刻都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村里,纷纷寻找自己家的房顶。不久前还袅袅升起着的炊烟,都已经渐渐散尽了,娘把饭都做好了。大家自然都收了心,赶快追逐着跑向村里,跑回自己的家里,那里有娘可口的饭菜等着啊。再不回家,娘就要到村口呼唤儿子了。

炊烟是汉子们心底的温暖。太阳升起来了,汉子们赶着牲口,拉着牛车,说说笑笑地到村外的田地里劳作。到了中午,汉子们累了的时候,村里的炊烟也升起来了。这个时候,大家纷纷卸下牲口,在地头坐下,点了一支烟,大家的目光都朝着通往村里的小路。在那条小路上,渐渐地,成群结队的妇女,提着饭菜从村里的炊烟里走来了。汉子们的疲劳顿时消失了,那不尽的温暖扑面而来。

炊烟就是远行的游子心中的家园。不论到了天南海北还是在都市庙堂;不论你名满天下还是腰缠万贯,最让你动心的,一定是故乡茅屋上升起的那袅袅炊烟啊。不论你遭受了多么深重的重创,那随风漂浮的缕缕炊烟,顷刻之间就把你隐藏在了无边的温暖里。

当我们忆起年迈的母亲,母亲的身影多半是在炊烟里。有多少回啊?当我们从野外回到家里,当我们喊娘的时候,母亲的身影正在炊烟里忙碌。

我突然想起“人烟”这个词。人烟,就一定是人间烟火,也就是指炊烟了。在千里荒漠中的孤独旅行的人,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中航行的人,突然看到地平线上升起的袅袅炊烟,会激动得热泪盈眶,那是看到了人间的信号。所有漫漫孤旅的寂寞和苍凉,所有长途跋涉的疲惫和恐惧,瞬间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没有风的时候,炊烟就像一棵树,从家中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树”聚起一棵参天大树。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家家的炊烟刚刚冒上房顶,就迅速汇集,变成一片片灰色的云,飘浮到村庄的上空,最后都消失到无边的旷野里。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像飞流直下的瀑布,像艳丽多彩的锦缎,像婀娜多姿的少女,像飘忽散淡的烟霞。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为炊烟里还有麦子的香味,更有母亲殷殷的目光。

记不清我从什么时候起看不到炊烟了,炊烟成了一种记忆了。这记忆仿佛是一种情结,越是遥远,越让人刻骨铭心。

小题1:结合文意,理解“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的含意。(4分)

                                                                                         

小题2:结合第四、五、六段,请分点简要概括“炊烟”的内涵。(4分)

                                                                                         

小题3: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4分)

                                                                                         

小题4:作者把乡村的炊烟描写得形象可感,请从修辞的角度,对第1段画线句子加以赏析。(6分)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
倒行不逆施
       众所周知,植物的根是向地下生长的,而茎则是背地向上生长的。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根和茎有着不同的任务:根沿着地球引力的方向向土壤深处生长,是为了吸收到充足的水分和无机盐,同时完成固定植物体的任务;茎在地面逆地球引力方向向上生长,是为了占据地球表面的空间,使绿叶得到充足的阳光以满足光合作用的需要。如此看来,如果根朝上、茎朝下“倒行逆施”,那么这样的树是不会存在的,有些植物的根、茎、叶等营养器官,在完成自己主要任务的同时,也会灵活机动,成为一专多能的“多面手”。我还没有见过茎朝地下深处生长的植物,但根背地向上生长的植物,在20年前我就亲眼见到了。
       那是在广州华南植物园中。当时,我正走到一处长有裸子植物的水域旁,我惊异地发现,在靠近岸边的浅水中,以及近水的地面上,矗立着许多高几十厘米、奇形怪状的“树桩”:有的像端坐着的观音,有的像人的上举的膝关节,还有的像蹲在地上前爪合抱的松鼠……再看它们身旁,是一棵棵挺立在水中或水畔的树,有我国著名的“活化石”水松,有原产于北美东南部沼泽地区的落羽杉。这些怪模怪样的“树桩”与近旁的树木有何关系呢?我一时看不明白。后来,经植物园工作人员点化,我才知道,这些“树桩”,其实就是大名鼎鼎的“呼吸根”。
       呼吸作用是生物所共有的生理活动,植物也不例外。绿色植物不仅需要在有光照的条件下,通过兴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碳水化合物,释放出氧气,同时也需要一刻不停地吸进氧气,放出二氧化碳,以满足体内一切活细胞呼吸作用的需要。因此,即使是长期生长在地下的根,也需要一定的氧气供应。当树木生长在潮起潮落的海滨间带,或常被水淹没的内陆沼泽地上时,扎在缺氧的淤泥中的根就会感到“憋气”,甚至可能因为长时间得不到足够的氧气供应而窒息死亡。因此,为了得到足够的氧,一些树木的根系中就会生出反潮流的“倒行者”,它们像茎一样逆地球引力方向生长,将身体伸出水面或地面,暴露在空气中,尽情享用大气中的氧,然后通过通气组织将氧气送往仍埋头于地下工作的整个根系,使树木可以安身立命于缺氧的淤泥环境。这种倒长的呼吸根,在热带沿海的红树林中和温暧潮湿的内陆沼泽林中十分常见,是植物根系“倒行不逆施”的典范。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征?
     答:                                                                                                               
2.本文第①自然段中,“多面手”一词有何含义?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答:                                                                                                              
3.本文第②自然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其作用。
     答:                                                                                                             
4.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大多数植物的根都向下生长,吸收水分、氧气;茎朝上生长,完成光合作用。
      B.绿色植物为满足体内一切活细胞的呼吸作用,必须要吸进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C.植物需要一定的氧气供应,如果根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就可导致植物死亡。
      D.具有倒行逆施本领的植物,都生长在热带的红树林和温暧潮湿的内陆沼泽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