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简答题

支柱的初承力过低对顶板有什么影响?

答案

参考答案:支柱的初撑力过低时,容易造成顶板下沉、离层,使岩层破碎而发生局部或引起更大的顶板事故。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选择题每题2分)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苏辙《六国论》)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苏轼《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赂秦耶率:都,皆。

B.始祸焉速:加快。

C.且燕赵处秦革灭尽之际殆:几乎

D.皆椎鲁无能为者椎鲁:愚钝。小题2:下列划线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洎牧谗诛 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

B.赢而不助五国也较秦之所得,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斯用兵之效

D.子孙视不甚惜以凡民秀杰者小题3: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六国灭亡原因的一组是(    )

①赂秦而力亏

②六国互丧

③以地事秦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⑥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六国论》的中心论点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其中“非兵不利,战不善”为两个分论点之一。

B.苏洵对齐、燕、赵三国的态度是不同的:对齐国是谴责;对燕、赵两国则是同情,认为两国“智力孤危”,灭亡是无可奈何的事。

C.苏洵《六国论》除了运用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外,还运用了对比、比喻、衬托等论证方法,有时几种论证方法结合使用,很有逻辑力量。

D.苏轼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则是“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他们的残暴与秦始皇、秦二世不相上下,这与杜牧《阿房宫赋》的观点是相同的。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3分)

(2)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3分)

单项选择题 A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