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探究题

生物学家曾作过这样的实验:把章鱼放入大鱼缸内,中间放一玻璃板,将鱼缸分隔成两部分,其高度低于玻璃缸,使章鱼能从鱼缸一侧跃入到另一侧,将小虾放入远离章鱼的那一侧,当章鱼看见食物时,它只是直扑玻璃板,在玻璃板上乱碰乱撞,不会绕过玻璃板去捉小虾。多次碰撞之后,最后才能绕过障碍物捉到小虾。在使狗和猴子越过障碍物取得食物的实验中,可以看到狗较快地学会绕道而获得食物,并且猴子只一次就学会绕道获取食物。

(1)                                  上述实验中,章鱼和虾分别属于       动物和      动物,章鱼越过障碍物而获取食物,属于          行为。

(2)上述实验证明,动物越               越复杂,越能利用经验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大大增强了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

答案

(1)软体节肢 学习

(2)高等 神经系统

章鱼属于软体动物,虾属于节肢动物,章鱼越过障碍物获取食物的行为,是通过生活经验获得的,属于学习行为,动物越高等,神经系统越复杂,那么学习能力就越强,表现出的动物行为也越复杂多样。

阅读理解与欣赏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郁达夫《故都的秋》)

1、文章是写“故都的秋”,开篇为什么要写到江南的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这几句中的“细数”和“静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在牵牛花底”,还需有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为“陪衬”,是因为 [ ]

A、只有这样,才能显出牵牛花的勃勃生机,借以表达作者内心的不息追求。

B、只有这样,才能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秋天的气氛才会显得更和谐。

C、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更加体会到秋的意韵,理解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

D、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秋天的萧瑟与寒冷,并且使画面更加美丽。

单项选择题 A1/A2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