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判断题

裂解气深冷分离过程中,脱除炔烃常用催化加氢法。

答案

参考答案:对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中国文化有多种源头

秦始皇不是中国历史的起点,秦始皇统一全中国,距离中国文化的开始已经有好几千年了。按照一般的顺序,我们应当先处理其他几个题目,当中首要者莫过于地理背景。当旅游者乘着火车或汽车前往临潼县参观骊山及华清池时,应先注意四周黄褐色的泥土,这种泥土与美国田纳西州一带耕地的土壤相似,它是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当地四周景物通常较路基为高,所以这黄土不难观察。

  本书成稿之日,我们没有绝对的证据,能够斩钉截铁地说,中国文化完全是在本地萌生,或者说当中至少一部分受到地中海文化的影响。20世纪初期,学者多崇尚后说,主张中国文化之起源,不仅较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为迟,其使用青铜与铁器尚比这两处至少要迟1 000年。有些学者甚至认为中国文字可能也是埃及象形文字之变体。中国史前陶器上的文饰就和中亚及近东所发现的类似。目前这“世界文化一源说”已被中外无数学者指摘。中国的文字被认为特创一格,即使数目字亦与众不同,陶器上肤浅的相似之处敌不过基本的差异。中国的冶金术即使在原始的阶段也表现出技术上之特色,而无模仿的迹象。中国的栽培作物更显示出中国的农业与近东出于两源。最近人种学家和考古学家甚至指出,即使在中国境内,文化的起源也不是一元的,从东北到珠江流域,都可找到文化起源的遗迹。

虽说钟摆现在已经摇转过来,中国文化独立自创的理论显然比较站得住脚,我们却不能武断地说再也没有争辩的余地。我们可以作的结论是,不管它是本地独创或是外间传入,中国文化与地理条件的因果关系极深。不论中国当初受外间发明的影响或浅或深都不足改变这观点。

当初期农作物受东亚大陆的土壤和气候影响的时候,中国文化的因素就开始与当地居民结下不解之缘(详见第二、第三两章),以后也始终如此。基于这个原因,西安附近之黄土,也就更值得注意。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6.下列与第二段加点的“后说”的主张不相符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完全是在本地萌生,但当中至少一部分受到地中海文化的影响。

B.中国文化中至少一部分受到地中海文化的影响。

C.中国文化之起源,较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为迟。

D.中国文字可能也是埃及象形文字之变体。

答案 6.A

解析6.B项为“后说”;C、D两项均支持“后说”。

7.下列对文章第三段“钟摆”一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有多种源头的理论。

B.中国文化独立自创的理论。

C.关于中国文化源头的理论。

D.中国文化有中西两种源头的理论。

答案 C 

8.对本文意思进行理解,下列表述中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完全是在本地萌生的。

B.中国文化中至少一部分受到地中海文化的影响。

C.中国文化完全是在本地萌生,但当中至少一部分受到地中海文化的影响。

D.中国文化是本地独创或是外间传入,作者都没有最后断定。

改错题

材料题。

材料一:宋代把自行聚散,私相贸易的定期集市,称为草市。在人烟稠密的乡村聚落和交通要道上,草市星罗棋布,构成地方市场的基础,不少颇具规模的草市后来发展成固定的商业居民点,上升为镇或县。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材料二:北宋时,商业的繁荣促进了货币的变化,……(出现了)一种既轻便而又易得原料的纸币——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通行“会子”“关子”等纸币。

——《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下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材料三: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材料四:中古西欧城市作为经济中心出现的,它们是自然地在一些位于交通路口的集市、废旧的古代城堡上兴起的。……城市所集中的手工业和商业所构成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头瓦解作用。……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依据材料回答:

(1)材料一、二、三从哪些方面反映了宋代经济的发展?(4分)说明了什么?(1分)

(2)中古西欧的城市有着怎样的地位?(1分)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有什么历史意义?(2分)

(3)宋代城市和中古西欧城市在形成时,有哪些相同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