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改错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8分)

材料一  1862年5月,林肯签署了《宅地法》 ,规定每个美国公民只交纳10美元登记费,便能在西部得160英亩土地,连续耕种5年之后就成为这块土地的合法主人。

——九年级上册历史课本

材料二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

——选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建国初期,毛 * * 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八年级下册历史课本

材料四

  

材料五 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用农民们的话简单概括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选自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

(1)请谈谈材料一中《宅地法》的颁布对美国林肯政府及南北战争局势的影响。(2分)(注意是两个角度)

(2)材料二中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主要得益于1921年苏俄的哪一项经济政策?并根据材料归纳该项政策的特点。(2分)

(3)材料三反映了新中国初期工业发展的状况。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心任务是什么?(1分)

(4)材料四图片反映了苏联在社会主义探索中出现怎样的失误?(1分)

(5)材料五反映的是我国农村实行的什么政策?(1分)

(6)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家宏观政策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之间的利弊关系。(1分)

答案

(1)提高了林肯政府的威信,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扭转了战局。

(2)新经济政策(1分)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 

(3)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1分)

(4)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或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发展比例失调,其它答案意思

相近亦可)(1分); 

(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

(6)制定经济政策应该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应该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要协调发展;要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经济政策要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深化改革,鼓励创新;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党的正确领导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2分)

题目分析:(1)主要考查学生对北方的胜利(《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等考点的理解。《宅地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西部垦殖农民的土地要求,确立了小农土地所有制,从而为美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它的实施也鼓舞了西部农民反对南部奴隶主的斗争,遏制了奴隶制种植园向西扩展。在南北战争中,西部农民为联邦军队输送了半数以上的士兵,并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对北方取得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最用。

(2)本题考主要考查的苏联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相关知识。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允许外资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经济的因素发展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3)本题考主要考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相关知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所以中心任务应该是发展重工业。

(4)本题考主要考查的斯大林模式的相关知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表现在: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第五,国家对经济资源的垄断,造成国家机关内腐败滋生。本题通过图片可知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或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发展比例失调。)

(5)本题考主要考查的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质是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下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旧的农业耕作模式,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确立了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以户为单位的家庭承包经营的新型农业耕作模式。

(6)本题考主要考查的学生分析历史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通过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的成功与失误。我们可以看出:制定经济政策应该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应该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要协调发展;要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经济政策要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深化改革,鼓励创新;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党的正确领导等。

多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