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所谓“天道”,泛指宇宙、天地、自然的起源和法则,而“人道”则是关于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道理。……。②《周易》有这样的话:“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③这里的“天文”是指关于季节、时令变化的学问,目的是为了使人们能适时地进行农耕活动;“人文”则是人类“文明”的另一种表述,主要指社会制度和人们自身的素养。④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天道”和“人道”相互关系的探讨和论述,就是对于“天文”和“人文”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张岂之著《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著名学者阮炜在《中外文明十五论》中引用《中国必然强大》比较分析说明中国文化是“家文化”和“官文化”,中国人太重视家庭观念和“忠君”意识,“续香火”意识强;中国人是“天生的协调专家和政治家”。 ——读书札记
问题:(1),就历史学而言,材料一中学术价值最大的句子是(将句子前的序号写出来) 。指出战国时期具有“天道”和“人道”思想的主要流派的主张。(5分)
(2)扼要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天道”和“人道”思想产生的原因。(3分)
(3)概述秦(西)汉统治者对儒、道、法思想的实践结果。(3分)
(4)“官”“家”结合,国家统一;天人合一,到了宋代,天人结合,产生了什么新的哲学思想。其对我们现在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1)学术价值最大的句子: ② 。(此问1分)
主要流派的主张:
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义利观。
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礼法并用、性本恶、君舟民水。
庄子提出:“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
(答出上述3人所提任意1点主张即可得1分,3派3分,答案较齐全者,可得4分,若答出阴阳家提出五行,可加1分,此问满分为4分。)
(2)原因:生产力的进步,农耕经济的发展;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教育的发展,人们的认识自然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答对1点1分,其它言之成理的答案可同样赋分。此问满分为3分。)
(3)实践结果:秦朝“焚书坑儒”,运用法家思想建立中央集权,但运用失度,导致二世而亡。西汉初年,运用道家思想(黄老之学),与民休养生息,出现“文景之治”,然而不能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外儒内法),完成大一统,使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的正统思想。(答对1点1分,其它符合史实,言之成理的答案可同样赋分。此问满分为3分。)
(4)新哲学思想:产生了理学。(1分)
最大影响:有利于塑造中 * * 性格(构建和谐社会)。(答具体的某1点也可得1分,其它言之成理的答案可同样赋分。此问1分。)
本题考查古代思想的发展,属于中等题。解题关键是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宋代的儒家思想变化;②的意思是治国家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以明耕作渔猎之时序;又必须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以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等级关系,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并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结合①对天道和人道的解释回答战国时期的主要派别及其主要主张;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原因;秦朝时期奉行法家思想,实行焚书坑儒,汉初奉行黄老之学,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宋代理学对中 * * 的性格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