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国初期历年新注册工厂数量一览表 (不包括矿山。单位:家)

年份民国

元年

民国

二年

民国

三年

民国

四年

民国

五年

民国

六年

民国

七年

民国

八年

数量1737375033342923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农商部的统计

材料二  1913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煤矿比例一览表(%)

 年产100

万吨以上

年产10—99

万吨

年产1—9

万吨

年产1

万吨以下

外商企业10088.541.10
华商企业011.559.5100
   材料三  1914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棉纺织厂平均绽数示意图

 

 

——材料二、三摘自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四  1919年全国各省注册工厂数量一览表 (单位:家)

省区江苏直隶浙江广东山东福建奉天湖北陕西黑龙江广西甘肃其他省
数量1554542333120191933110
注:江苏含上海;直隶含北京、天津。

  ——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民族工业的特点。

答案

(1)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一战后又渐趋衰落。原因:辛亥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有识之士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投资于近代工业;群众性的反帝斗争对民族工业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又加强了中国的经济侵略。

(2)民族企业规模小,同外资企业相比相差悬殊;重工业基础薄弱,轻、重工业比例不平衡;工业布局不合理,绝大部分企业集中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

  读懂表格所反映的信息。分析状况时不能漏掉“一战后又渐趋衰落”;特点的根据要全面,轻重比例不平衡容易被疏忽。

判断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