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孔子          孟子           董仲舒

(1)上述三人分别对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作了怎样的贡献?

(2)司马迁认为孟子的思想是“迁远而阔于事情”,怎样理解?

(3)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就是“显学”,但为什么到汉武帝时期才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答案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孔子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孟子:仁政学说,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的主张;主张人性本善说。倡导先义后利。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

(2)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乱不断,靠仁政学说不能实现国家的统一,因此司马迁认为孟子的思想是“迁远而阔于事情”。

(3)西汉时期,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

第一问实际考查三人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二问可变换角度为“为什么孟子的思想在当时未被重用?”,可联系当时的背景思考;第三问实际考查西汉时期儒学得到独尊的原因。

单项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者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本文是______(朝代)时期______(人名)的作品。
2.在文中横线上依据课文写出课文原句。
3.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使 人 之 所 恶 莫 甚 于 死 者
4.解释划线的词。
   二者不可得兼(     )
   故不为得也死亦我所(     )(     )
   故有所不也(     )(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由是(     )(     )
   妻妾之(     )
   一豆(     )
   呼尔而与之(     )
   蹴尔而与之(     )
   万钟于我何焉(     )(     )
   所识穷乏者我欤(     )
   为身死而不受(     )
   亦不可以乎(     )(     )
   此之谓失其本心(     )
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①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把文中与“不食嗟来之食”的意思一致的语句抄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看来,在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要挺身而出?(用文中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最能体现“人之初,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①本文的论述观点前先写“鱼”与“熊掌”,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文阐述了怎样的观点?批判了怎样的做法?文中三个段落各自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文多次使用对比手法,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你认为“本心”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至少答两点)请举一例证明保有“本心”的重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当今社会,文章所倡导的观点还值得提倡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这句话中,“所欲”和“所恶”分别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